6月中旬的蚌埠市淮上区沫河口镇,金黄的麦浪刚刚颗粒归仓,丰收的喜悦还未散去,一场酣畅淋漓的暴雨却不期而至。雨水冲刷了田野,也冲刷出环境治理的短板:低洼处的农田积水,部分村民院落进水,被雨水冲出的垃圾、断枝、淤泥散落在街巷沟渠,疯长的水草更是容易堵塞河道……雨后初晴,昔日整洁的乡村图景面临严峻挑战。
直面问题:积水泥泞暴露问题死角
“雨下得急,我家门前的小巷子根本没法下脚。”沫河口镇石王村村民刘安亮看着自家门口直发愁。像刘安亮家这样的情况,在沫河口镇并非个例。暴雨不仅考验着排水系统,更暴露出农村环境维护方面的死角和难点:房前屋后的杂物堆放阻碍了排水,部分沟渠疏于清理,零散的垃圾在雨水裹挟下四处漂流,暴露的秸秆经水浸泡散发出异味。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村民的出行安全和居住舒适度,也让来之不易的人居环境整治成果面临“返潮”风险。
迅速响应:打响雨后环境“保卫战”
面对夏收后暴雨带来的“考题”,沫河口镇没有迟疑。雨势稍歇,一场以清理积水、疏通沟渠、整治环境为核心的“保卫战”在全镇迅速打响。镇村干部、党员志愿者、环卫工人组成的多支队伍深入各村,机械作业与人工清理紧密配合。挖掘机清理道路沟渠中的淤泥,环卫工人对垃圾桶进行全面消杀,志愿者们手持扫帚清理小巷的积水杂物。在北淝河、南龙沟、大洪沟等主要河道,割草船和小船穿梭不停,清理阻碍水流、影响环境的水草和漂浮垃圾。306省道两侧,行政执法人员正有序整治市容环境。这些场景构成了雨后环境整治的生动画面。
门前三包”显成效:“雨一停,村干部就在广播里号召大家清理自家门前。”龙庙村村民朱斌一边清扫着自家院落的积水,一边指着门口干净的区域说,“现在大家都有‘门前三包’的意识,自家弄干净了,公共区域大家一起出力,积水退得也快,环境恢复得也快。”沫河口镇推行的“文明积分制”在此刻也发挥了激励作用,村民们积极参与清理积水、淤泥和垃圾,用行动换取积分,兑换生活用品,从“旁观者”变成了“主力军”。
“小改变”提升“大幸福”:看得见的效果。这场雨后环境整治“保卫战”,解决的不仅是眼前的泥泞与脏乱,更巩固提升了村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看着家门口的积水被迅速排干,淤泥被彻底清理,刘安亮紧锁的眉头舒展开来:“路通了,心里也亮堂了!不然出门都难,更别提干活了。”积水的快速消退,让村民生活迅速回归正轨。
从“旱厕忧”到“如厕安”:在沫河口村,村民李冰冰家曾经最怕下雨天的旱厕,升级为干净卫生的现代化卫生间。“以前下雨天厕所又脏又滑,现在改成水冲式,啥天气都不怕了,方便又卫生!”李冰冰的笑容里透着安心。截至目前,全镇像李冰冰家一样完成改厕的已有7926户,设置垃圾集中收集点39处,有效解决了垃圾临时堆放问题。这些基础设施的“小改变”,带来了生活品质的“大提升”。
从“被动清”到“主动护”: “以前一下雨就发愁环境变差,现在不一样了。村里有保洁队,大家也自觉维护。”五营村村民孙如辉手持工具,正和邻居们一起清扫雨后散落的杂物,“环境变好了,住着舒心,谁不爱护呢?”专业保洁公司的引入,确保了垃圾日产日清和无害化处理,加上村民环保意识的普遍提高,推动环境维护从“短期清脏”向“长期清洁”的深层转变。
久久为功:守护乡村“高颜值”。
麦收时节,沫河口镇已积累经验,将秸秆清理与环境整治紧密结合,按照“田间净、地头净、路边净”标准严防死守。暴雨过后,他们又迅速行动,精准施策:专项整治小组依托前期建立的“三类问题台账”(道路堆积、面源污染、乱堆乱放),实施“一村一策”差异化治理;各村持续开展“美丽家园,我来守护”活动和“最美庭院”评选,将环境整治内化为村民的行动自觉。
从泥泞积水到整洁有序,从田间地头的污染清理到农家小院的厕所革命,沫河口镇在应对“三夏”与暴雨的双重挑战中,打了一场漂亮的人居环境整治“保卫战”。这场始于环境整治的变革,已悄然延伸出乡村风貌提升、生态持续向好、乡风更加文明的连锁效应。环境整治非一日之功,但每一次对问题的快速响应,每一项扎实的举措,每一次村民满意的笑容,都在为乡村振兴的画卷增添动人色彩。(王文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