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熹微,坐落在淮河畔的禹会区马城镇草寺村又迎来了新的一天,薄雾尚未散尽,沿着新硬化的村庄道路前行,一座座农宅错落有致,家家户户门前花坛里的月季开得正艳,几户村民家墙上的“美丽庭院”星级牌格外醒目,村中“易风亭”上的三个大字在朝阳里熠熠生辉,这座山水田园间的乡村,正迎来文明硕果最饱满的收获季。在不久前召开的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上,草寺村捧回了“全国文明村镇”这一金光闪闪的“国字号”招牌。
田园村庄织出新锦
禹会区马城镇草寺村位于206国道禹会区马城行政中心以东,西有淮河,东有天河,北有涂山。两面临水、一面临山,水资源丰富,田园气息浓厚。该村有村民340户、1088人,耕地1831亩,以种植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等粮食作物为生,其他收入来源主要靠外出务工。在经济社会发展稳步前进的同时,草寺村的精神文明建设也在持续加强。2020年以来,先后获评“市级文明村”“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省级乡村治理试点示范村”“省级森林村”“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省级卫生村”等殊荣。
特别是近年来,草寺村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积极向上级争取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居环境整治项目,得到省市区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修建拓宽了村庄道路,改造了低洼地,建设了桥梁,使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民生产出行更为便捷。村庄环境变得越来越好,大家的日子也更有奔头了。
文明乡风浸润民心
村子里的易风亭总是最为热闹,平时没事,大家都喜欢聚到这里,体现出对文明新风的遵从。的确,文明村镇的创建历程,如同一场润物无声的甘霖,不仅使村庄的“面子”焕然一新,更让“里子”——村民的精气神与文化自信蓬勃生长。
草寺村注重发挥文明实践站作用,常态化开展移风易俗宣传。村成立了红白理事会,村里的红白喜事都由红白理事会出面“管理”。村民组长、村民代表、“两委”干部、全体党员,与村红白理事会都签下承诺书,带头倡导婚育新风尚、带头抵制高额彩礼、带头不搞大操大办、带头杜绝铺张浪费。近两年该村不再出现高额彩礼、大操大办等不良现象。彰显强化移风易俗宣传、抵制低俗风气的举措富有成效、深得民心,文明新风的种子已然深植这片乡村沃土。
小村庄涌动大能量
当人居环境的精心雕琢、文明乡风的悉心培育与乡土文化的深情守望紧密相融,古老的田园便能生长出属于新时代的、既承载乡愁又充满希望的诗篇。
作为乡村振兴事业的领航者,村“两委”把加强班子建设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坚持学习培养为先,每月定期组织开展集中学习和相关研讨。着力健全完善党支部议事决策机制和工作机制,坚持“三会一课”“一述两评三议事”以及党建引领“243”乡村治理模式等制度,引导广大党员始终做到“身在小村庄、心向党中央”,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为乡村全面振兴赋能。
暮色四合,村里的文化广场亮起灯火,村民们踏着欢快的节拍跳起了广场舞,这块镶在山水间的“全国文明村镇”牌匾,不仅闪耀着颜值蜕变,更回响着易风亭里的乡约新声、映照着党群携手踏出的振兴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