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蚌埠市中心医院,有一支以“红心”守护“皮肤”的党员先锋队伍。从建科初期的单一门诊到如今拥有多个亚专科,年门诊量超13万人次,从“一间诊室三五个医生”到区域疑难皮肤病诊疗中心,从单纯疾病治疗到“医教研防”四位一体发展,这支党员占比65%的团队,以“皮康卫士”党建品牌为抓手,实现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书写了“党建强、学科兴、服务优”的生动实践。
“1961年,市中心医院皮肤科正式挂牌,全科最高端的检测设备就是一台老旧显微镜。老党员、首任科主任宋兆友带着几名党员医生,在党旗下立誓,“设备不够,就用技术来补!”。他们白天接诊,晚上研读文献,硬是攻克了多项皮肤病诊疗技术,为学科建设夯实基础。”现任皮肤科党支部书记、科主任孟阳回忆,1987年,蚌埠市皮肤病防治研究所挂牌,依托单位就是市中心医院皮肤科。
近年来,支部以党建为学科发展“铸魂”,将党小组建在亚专科上,党员专家领衔成立皮肤内科、皮肤外科、美容皮肤科、中医皮肤科、皮肤性病科等多个亚专科,推动科室年门诊量突破13万人次。在党员骨干的带头攻坚下,目前,皮肤科已逐步建成较为齐全的综合性学科体系。2023年,皮肤科获批省级重点学科,今年3月29日,蚌埠市皮肤病医院正式揭牌。蚌埠市皮肤病医院由蚌埠市中心医院与上海市皮肤病医院合作共建,标志着蚌埠市皮肤病诊疗领域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也为沪蚌医疗协作开启了新篇章。
在这里,党员冲锋在一线,把“疑难杂症”变成“放心工程”。
“多亏齐医生对我的鼓励和耐心,不厌其烦地听我倾诉,给我调整治疗方案。我终于又能出门见人了。”患者房霜(化名)提到的,是科室的党员医生齐少群。
皮肤科诊室的墙上,至今还挂着一面写有“妙手回春除顽疾,医者仁心暖人心”的锦旗,送上锦旗的人就是房霜。
初次就诊时,房霜戴着帽子和口罩,将自己裹得严严实实。问诊时,她才缓缓摘下口罩,露出满脸的红斑、鳞屑,皮肤状况很糟糕,面部、双手、手臂都布满了病变,是典型的银屑病症状。
当时,她患上银屑病已经五年了,尝试了各种治疗方法,但病情总是反复。因皮肤瘙痒难耐,她常常整夜无法入睡,严重影响了生活和工作。周围人的异样眼光,更是让她产生了强烈的自卑心理,她几乎不敢出门,原本开朗的性格也变得沉默寡言。
齐少群从接诊开始就一直在耐心倾听房霜的倾诉,不断安慰她,让她不要失去信心,并且为她制定了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同时叮嘱她日常生活中的注意事项,从饮食起居到情绪调节,一一详细说明。
治疗初期,房霜的病情有了一些好转,但没过多久又出现了反复。当患者备受打击想要放弃治疗时,齐少群陪着她聊了很久,鼓励她坚持下去。在后续的治疗过程中,他也时刻关注着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并经常通过微信沟通,给予患者心理支持。
经过几个月的努力,房霜的皮肤症状明显减轻,红斑和鳞屑基本消失,瘙痒感也大大缓解。房霜的脸上洋溢着久违的笑容,整个人的精神状态焕然一新。她紧紧握着医生的手,激动地说:“医生,真的太感谢您了,是您让我重新找回了生活的希望!”
那面锦旗正是房霜康复后特意送去的。
科室秉持“一切以患者为中心”的发展思路,以患者需求确定选择发展方向,目前已经开设了痤疮专病门诊、脱发专病门诊、湿疹专病门诊、色素性疾病等特色专科门诊。作为医院的“远航科室”,科室紧密围绕皮肤病领域的关键问题确定科研方向,持续聚焦和深化研究,建立临床研究中心,注重科研项目的转化应用,提高科研对临床医疗的贡献率,并且合理配置设备和设施,优化空间布局,营造了良好的科研和医疗环境。
“党建不是贴在墙上的口号,而是学科发展的引擎。”孟阳表示,皮肤科党支部的实践印证了这一点。科室创新“双培养”机制,把业务骨干发展为党员,把党员培养成学科带头人,薪火相传锻造“硬核队伍”,深化医教研防,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诊疗服务。(陈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