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文明网
珠城时评|激活乡村文化“一池春水”
发表时间:2025-08-01 08:16 来源:“学习强国”蚌埠学习平台

7月24日傍晚,随着裁判员清脆的哨声响起,2025年固镇县刘集镇第三届“金湖庄园杯”村BA篮球赛在镇全民健身中心火热进行。无独有偶,这样的赛事在相邻的怀远县也数见不鲜,如怀远县魏庄镇通过建立“赛事搭台、群众唱戏、发展惠民”的可持续机制,借火热的“村BA”乡村赛事探索农文旅体融合发展新路径,走出一条独特的乡村振兴之路。

相较于城市,乡村的舞台更广阔而发掘欠缺,尤其是在文化振兴方面。激活乡土文化资源,以文化赋能乡村发展,实现物质富裕与精神富足的协同推进,是文化振兴的应有之义。笔者看到蚌埠市各乡镇已经有了很多探索和成效,但仍须从乡村文化建设、文化产业、农文旅融合上精准发力、久久为功。

守正创新推动乡村文化建设。文化是铸魂工程,但不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在当前农村“老”“妇”“幼”占比较大的人文背景下,更需要将文化具象化,文化建设阵地化,文化服务项目化。镇村两级建设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成为推动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从以前的文化站、大舞台、农家书屋的“散装”供应,到现在更加完备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的基层文化“枢纽”架构,乡村文化建设的体系更加清晰、引领也更加有力。

“文明实践+宣讲”“文明实践+公益”“文明实践+服务”……全市各村镇文明实践广场上,各类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搭建的文化供给形式层出不穷,他们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培育现代文明乡风,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有效地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化风成俗。在此基础上,梅桥镇、魏庄镇、万福镇还深入挖掘乡村地域文化、民俗文化、农耕文化,建设农博馆、婚俗小院等,延伸文明实践站的内涵,做好乡村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更深入地树立起了农民文化自信,实现了农村文化延续。

多管齐下发展乡村文化产业。榴乡鼓韵是历史赋予怀远的独特文化,随着“百里石榴画廊”的曝光率日渐增加,这里成为当地政府紧扣住石榴这一特色农产品,孵化特色农业、文化产业的摇篮。

如果说农村文化建设是一棵大树的主干及深入泥土的根须,那么各具特色的文化产业就是挂在高空肉眼可见的枝条。乡村的文化产业发展更需要自上而下的引导和培育,通过持续不断优化产业环境,强化资金、技术、人才、数据等要素支持,提升文化产业市场化、规范化运营水平。积极发掘和培养乡村文化产业项目,整合乡村文化元素,着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休闲农业等乡村特色产业,才能打造出富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文化品牌。

因地制宜深化乡村文旅融合。沫河口的荷塘、固镇的樱花、刘集镇的红糖、老任桥的牛肉……农文旅融合的“繁花硕果”为广阔乡村增添了无限色彩。近几年,蚌埠市各乡镇在农文旅融合的发展实践中不断创新,逐渐形成由点及面的新态势。

诚然,相较山水江南古镇、边陲异域风情,我们这个位于南北分界线上的田园之旅缺少天然的赠与,但现代人度假式、近郊式、逆向化的休闲游思维为蚌埠乡村游发展提供了大前提。积极探索“文化+旅游+农业”融合模式,拓展乡村文旅产业链条,农文旅融合必将成为乡村振兴的有力推手。

有个性、有创意的IP更具人气,塑造新的旅游目的地需要深挖农业资源、文化资源、生态资源,以满足游客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农业观光、乡村研学、民俗活动等独有的乡村体验为乡村游赋能,为旅游新业态增色。

推动农业升级、农村发展、农民富裕,绕不开文化这条线,在物质富裕的同时不落下乡愁,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画卷将更加壮美。(于英利)

【编辑:柴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