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转眼间,2025年已过大半。
近日,蚌埠经济“半年报”出炉:2025年上半年全市生产总值1234.2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6%,多项重要指标好于预期、快于全省、位次靠前,达到了2019年以来的最好水平。
事非经过不知难。
回顾近几年,蚌埠经济负重承压、迎难而上,拼出了一条逆势上扬的V字型的曲线。
看如今,淮畔大地上一栋栋拔地而起的厂房、一件件新鲜出炉的产品、一个个马不停蹄的身影,无不让我们从中感受到发展的脉动、增强了前行的信心。
看指标
“向上向好”背后的决心与信心
7月28日,傍晚,一场及时雨过后,蚌埠上空迎来绚丽的彩虹。位于禹会区的大禹港口,一台台大型码头机械忙碌作业,一辆辆满载货物的货轮由此出发驶向各地。
“港口的高效运转加速了临港产业的集聚势头,大禹港口依托“前港后园”的发展模式,将持续推动以物流链畅通产业链、供应链。”禹投集团总经理沈如强充满信心地介绍,克服各种不利因素,目前港口上半年完成吞吐量47万吨,预计全年将实现吞吐量100万吨。
“向上向好”,是上半年蚌埠经济的一大关键词。
具体到产业,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的表现,成为上半年蚌埠经济的显著亮点-今年上半年,蚌埠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8.9%、居全省第5位;制造业投资增长8.3%、居全省第4位;工业投资增速9.5%、居全省第6位。
数据背后,是这座老工业基地深耕产业的决心和毅力。现如今,随着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让项目扎根在蚌埠这块发展沃土。
安徽昊方机电股份有限公司是蚌埠汽车零部件产业的“老牌”龙头企业。近年来,面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加速发展的趋势,企业既感受到压力,更看到了机遇。
今年6月,总投资20亿元的昊方机电年产8万吨铝铸件新能源绿色铸造项目投产。“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给我们增添了转型发展的信心!”企业总经理李军有感而发。
传统产业加速转型、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未来产业超前布局……抢抓人工智能、传感器、商业航天、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机遇,如今的蚌埠,以六大新兴主导产业和六大产业集群为骨架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正加快形成。
而火爆的龙虾啤酒嗨玩节和“蚌埠街晚”,不光点燃了城市“夜经济”,更彰显了消费活力-数据显示,上半年,蚌埠全市接待游客3020.92万人次、国内游客花费224.63亿元,分别增长6.08%、7.05%。
投资和消费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拉动力,在这两项指标上,蚌埠的表现也很亮眼: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3%,居全省第5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2%,居全省第2位。
数据,是经济变化的最直观呈现。下行压力下,蚌埠着力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经济展示出了足够的活力与韧性。
▲位于禹会区的大禹港口,大型码头机械忙碌作业。 融媒体记者 陈昂 摄
看支撑
以项目之“进”促发展之“稳”
招商引资是经济发展的源头活水,是调整经济结构的关键抓手,也是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重要路径。
今年5月,中国蚌埠商业航天产业园正式开园,易科奇通信技术有限公司拿到厂房“金钥匙”。随即,5G卫星研发生产基地项目6月便实现了投产。
“这里是我们的‘航天梦工厂’!”公司总经理柳斯白难掩兴奋地说,浓厚创新氛围和良好的产业生态,让企业下定决心在蚌埠逐梦前行。
现代产业的竞争,一定程度上是生态的竞争。
近年来,蚌埠坚持创新驱动、招商带动“两动并进”,进一步明晰产业发展定位,打造产业集群,优化产业生态,提高了招商引资和产业培育的精准性。
这一点,从不久前蚌埠举行的二季度招商引资重点项目调研活动中得到充分印证。
2个整天的时间,三县六区33个观摩项目中,符合发展趋势、契合产业需求、满足生产配套的制造业项目越来越多——
怀远县汽车制动器总成和真空助力器、固镇县智能车载玻璃盖板等项目,进一步壮大了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规模;
五河县锂电池PACK生产、经开区福瑞士电池科技产业园等项目,进一步延长了新能源产业链条;
经开区多类型工业级传感器基座生产制造基地、淮上区智能力传感器和测力仪表生产等项目,让中国传感谷羽翼渐丰;
禹会区液体火箭智能制造、5G卫星研发生产等项目,为商业航天产业园再添新军……
今天的项目就是明天的产业,今天的投资就是明天的竞争力。
近年来,蚌埠将“抓招商、推创新”“增投资、建项目”作为工作主线的重要内容,紧盯“优质项目+实物工作量”,坚定不移实施“制造强市、产业立市”第一战略和“双招双引、项目建设”第一战术。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招商引资被摆在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加以推进-2021年至2024年,蚌埠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分别为240个、423个、613个、663个,今年上半年,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302个。
以项目建设之“进”,支撑经济发展之“稳”。
今年蚌埠参加全省前两批集中开工动员项目95个,截至6月底,开工率100%、居全省第1位,纳统率98.9%、居全省第3位,投资完成率45.1%、居全省第2位……现如今,放眼淮河两岸,一个个大项目、“金种子”项目不断落地开花,到处是产业升级、项目提速的火热场景。
看潜力
科创引领发展模式之变
“蚌埠是一座严重被低估的城市。”在7月初举办的一场中国科大校友蚌埠行活动上,专家们给出这样的结论。
蚌埠被低估的,既有令人刮目相看的城建面貌,更有让人为之一振的产业层次。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蚌埠规上工业企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18.1%,其中高耗能行业下降18.3%。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的比重为4.1%、居全省第5位,增加值同比增长19.8%,高于规上工业10.9个百分点。
分析人士认为,高技术产业占比不断提升,高耗能行业占比持续下降,经济结构更趋优化。这些数据充分表明,蚌埠市经济发展正在从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这种转变,得益于市委、市政府坚持创新驱动、推动产业升级的坚定决心。
作为安徽第二科教资源大市,如何让静态的科教资源动起来,把蚌埠的创新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
近年来,蚌埠走出了一条“一个科研院所带动一个产业发展、一个驻蚌高校共建一个产业园区、每个企业拥有一个核心技术支撑”的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新路径。
蚌埠的“中国传感谷”,与合肥的“中国声谷”、芜湖的“中国视谷”并称为安徽省人工智能产业“三谷”。
华鑫微纳集成电路有限公司的无尘车间里,全国首条8英寸MEMS晶圆全自动生产线高速运转。“我们未来不仅要做国内最大的MEMS晶圆‘供应商’,更要成为产业链安全的‘守护者’。”华鑫微纳副总经理丁敬秀说。
现如今,蚌埠已成为全国三大传感器研发制造基地之一,也是全省唯一、全国为数不多的同时拥有集成电路及MEMS晶圆生产线的城市,已吸引200多家智能传感器上下游企业聚集。
智能传感产业的发展,正是蚌埠加强与安徽北方微电子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和大院大所合作,推动“政产学研金用服”融合的生动实践。
依托中建材玻璃新材料研究总院打造中国玻璃谷,与安徽财经大学共建数字经济产业园,与蚌埠医科大学共建大健康产业园……创新驱动,既带来全新的产业体系以及经济增长的动力活力,还赋予未来蚌埠发展更大想象力和更强信心。
这种“蚌埠一定行”的信心,来自“一颗汗珠子摔八瓣”的积累,来自“铁锤砸铁钉”的落实。
回望,展望,加快打造“三地一区”两中心、全面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幸福蚌埠的奋进路上,“蚌埠振兴”是我们共同的希望。
下半年是攻坚期,也是决胜期。干好下半年工作,事关“十四五”收官,事关“十五五”开局。
只要全市上下保持定力、戒骄戒躁,大干三季度、确保全年胜,就一定能够巩固和增强经济运行向优向好态势,推动各项工作在全省、在长三角、在全国持续往前赶……(李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