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暮色降临,在蚌埠市五河县申集镇彭集村五蒙高速的桥墩下,早已围满了村民。没有华丽的舞台灯光,只有村民自家的音箱传出清亮的歌声;没有专业的演员阵容,却有一张张带着汗珠的真诚笑脸。申集镇这一场场热闹的演出,正以最鲜活的姿态,诠释着公共文化提质增效的生动实践——让乡土舞台接足地气,让文化活力自然生长。构建了“空间活化—群众参与—文化惠民”的良性循环,为乡村公共文化提质增效提供了生动样本。
乡土舞台“接地气”,公共文化提质的内容创新逻辑
申集镇公共文化空间以村民成为文化活动的核心参与者和表达主体,打破以往文化活动中村民被动接受的模式,使村民能够自主展现乡土生活、情感与智慧,回归文化表达的主体性。演出节目聚焦村民的日常生活、身边故事与真实情感,摒弃脱离乡土实际的宏大叙事或形式化内容,以贴近生活的方式呈现文化,让节目充满烟火气和情感温度,引发村民的共鸣。
从“要我参与”到“我要出彩”,公共文化提质的动力激活机制
申集镇公共文化空间建立鼓励村民自主组织、管理文化活动的机制,赋予村民在文化活动策划、组织、运营等方面的自主权,形成群众自治的文化生态,让村民从“被动参与”转变为“主动出彩”,持续激活公共文化的内生动力。通过对公共空间的改造升级,打造适宜开展文化活动的场所,改善文化活动的硬件环境,为村民参与文化活动提供便利的物理空间支撑,激发村民参与的积极性。不断引入专业的文化服务资源,如文化指导、培训等,为村民的文化创作和表演提供专业支持,提升村民的文化素养和活动水平,为文化活动的持续开展注入专业动力。
申集镇公共文化空间通过内容创新让文化贴近生活,通过服务赋能激发群众热情,通过机制创新构建自治生态。这场大桥下的文化盛宴,不仅丰富了村民的精神生活,更培育了乡村文化的内生动力,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文化活力。(乔翠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