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文明网
蚌埠:95岁老同志张国清的信仰传承——勋章闪耀 战歌嘹亮
发表时间:2025-08-15 08:50 来源:蚌埠日报

一枚枚勋章沉甸甸地缀在张国清胸前,静静诉说着往昔的峥嵘岁月。当采访组走进五河县一间简朴的居室,95岁的张国清精神矍铄,他微微前倾身体,勋章阵列随着动作发出细微而清脆的叮当声,仿佛岁月深处未曾熄灭的回响。当采访本刚翻开,他的目光便骤然凝聚,那历经烽火淬炼的双眼,瞬间将满室阳光拉回了弥漫硝烟的年代。

烽火童年:

儿童团里的抗日小英雄

张国清,1930年5月生于安徽省蚌埠市五河县。

1943年2月,淮北平原春寒料峭。13岁的五河少年张国清攥紧拳头,在沱西区报名处喊出了改变一生的誓言:“我要打鬼子!”彼时,新四军开辟的泗五灵凤抗日根据地正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接纳着每一个滚烫的报国之心——“只要愿意打鬼子,能走路,能扛枪,会做饭都行!”

“那时候小啊,我们一群就是个小鬼班!”张国清朗声笑道,指尖无意识轻抚着胸前一枚泛着历史光泽的勋章,眼神却跳跃着少年般的明亮。回忆起那段时光,老人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自豪:“大家都在一起,和老同志一起打打游击。”

他清晰记得自己参加儿童团时的那个清晨:骑着大马,胸前佩戴着乡亲们连夜赶制的大红花,马蹄踏碎乡间小道的薄霜,奔向彭雪枫将军麾下的泗五灵凤独立团警卫连。少年单薄的脊背,从此扛起了家国山河。

热血青春:

少年无畏的英勇岁月

1944年,一场惊心动魄的追击战在张国清记忆中烙下永恒印记。部队连夜急行军抵达濠城,天刚破晓,当地百姓便火急来报:一队由日军带头的扫荡队伍正从固镇方向扑来。

“我们区队也就几十个人。”老人双手比画着战术动作,语气斩钉截铁,“分头包抄!撵着打!”时空在铿锵的叙述中倒转——子弹尖啸着擦过少年耳际,脚下的田埂被追击的脚步踏得尘土飞扬。14岁的张国清和战友们如同愤怒的旋风,将装备精良的日伪军硬生生逼退二十余里。

“当时那么小,面对真枪实弹,您有没有怕过?”记者问道。

“就想把他们全消灭,抓住才好哩!”九旬老者眼中依然迸发出少年战士的锐气,“怕?不会怕!身后是濠城父老,一步也不能退。”

在泗五灵凤独立团警卫连的日子里,张国清经历了无数次大大小小的战斗。他从一个懵懂的少年,逐渐成长为一名勇敢的战士。战争年代,他曾在津浦铁路两侧与日伪军作战,还参加了莱芜战役、淮海战役等重大战役,立下了三等功、四等功各两次。那些烽火岁月,是他一生难忘的记忆,也是他心中最珍贵的财富。

血色誓言:

从战场到党旗下的信仰

1945年8月15日,蝉鸣震耳欲聋。训练场上汗流浃背的张国清,被一声石破天惊的呼喊钉在原地——“日本投降了!”训练场死寂一瞬,随即爆发出山崩般海啸。

“抛帽子!扔腰带!抱着战友又哭又笑!”老人嘴角扬起,仿佛再次触摸到那个滚烫的时刻,“嗓子都喊哑了——我们赢了!乡亲们不用再受罪了!”所有勋章在哽咽中碰撞,那是历史惊雷在和平岁月里的悠长余音。

战火淬炼信仰。1947年2月,硝烟尚未散尽的华东战场,张国清在党旗下庄严宣誓。被问及入党初心,他布满枪茧的手指握成拳:“党员就要豁命!冲锋在最前,撤退在最后!”

这誓言在同年3月的临朐战斗中化为血与火的印证——当炮弹撕裂阵地,张国清将身旁的战友猛力推开,自己却被弹片击中,鲜血浸透了残破的军装。这次重伤让他不得不离开前线,转入华东军区荣校学习、休养。

战歌回响:

岁月不改的赤子丹心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采访临别时,张国清满怀深情地唱起了《黄河大合唱》。激昂的旋律,每一个音符都裹挟着当年的烽火与热血。

歌声落下,老人挺直腰板,缓缓举起右手,向记者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那一刻,眼前不再是一位年逾九旬的老人,而是那个在战火中冲锋陷阵、为了理想信念勇往直前的年轻战士。那坚毅的眼神,那庄重的军礼,诉说着岁月不曾磨灭的忠诚与担当。

记者垂首记录,这位曾用稚嫩肩膀扛起民族希望的少年战士,在和平年代完成了一场震撼心灵的托付。那在《黄河大合唱》雄浑旋律中凝固的军礼,不仅是铁血岁月的深沉回响,更是交付给新时代青年的炽热信仰火种,传递着不屈不挠、奋勇向前的永恒力量。

告别之际,记者回望,张国清胸前的勋章仍在余晖中闪耀——那是嵌入民族记忆的星河,照亮来路,更指引着未来的航向,激励一代代人为了国家富强、民族复兴而不懈拼搏。(何沛 黄淼 文/图)

【编辑:柴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