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退役大学生士兵群体在高校中的日益壮大,他们正以军训助教、征兵宣传员、“兵教师”等多重身份,成为校园里一道兼具活力与担当的风景线。从训练场到课堂,从政策宣讲到国防教育,这些曾身着戎装的青年,正将军营淬炼的品质融入校园生活,在多元角色中实现价值延伸,也为高校人才培养与国防教育注入了独特力量。
军训场的“特殊教官”:用温度传递纪律与坚韧“稍息时脚跟要并拢,重心放在前脚掌——对,就这样,再坚持一下!”在安徽广播影视职业技术学院的新生军训场上,退役士兵王勇正耐心纠正新生的动作。
作为土生土长的蚌埠小伙同时也是曾服役于边防部队的老兵,他退伍复学后连续两年担任军训助教,比起“严格”,他更注重用“共情”传递军人精神。
“新兵连时我也曾因站不稳被罚,所以知道他们的难处。”王勇说,他会在训练间隙分享自己刚入伍时的糗事,比如紧急集合穿错鞋子、第一次打靶脱靶的窘迫,也会讲战友们互相帮扶的温暖故事。“军训不只是练队列,是让他们明白‘坚持’和‘团结’的分量。”这种“严中有暖”的方式,让新生们不仅学会了规范动作,更对“军人”二字有了更鲜活的理解。
如今,像王勇这样的退役大学生士兵已成为许多高校军训的“标配力量”。他们既能精准执行训练标准,又能以学长身份拉近与新生的距离,让纪律意识与集体荣誉感在潜移默化中扎根。
征兵宣传的“鲜活教材”:用经历架起信任桥梁“很多同学问我,‘中专学历去当兵,能有出路吗?’我就把自己的经历摊开讲。”王勇的故事在校园里颇具说服力:中专毕业时迷茫度日,入伍后在部队重拾学习动力,退伍后通过高职扩招考入大学,如今专业课成绩稳居前列。
在高校征兵工作中,退役大学生士兵的“亲身经历”往往比政策条文更有穿透力。他们熟悉适龄青年的顾虑——“体能跟不上怎么办?”“退伍后学业如何衔接?”“军营生活是否枯燥?”——这些问题,他们能用新兵连的汗水、执勤时的坚守、复学后的规划一一回应。
“有个学弟跟我聊了三次,总担心‘耽误考研’。”王勇回忆,他没有急着动员,而是帮对方分析“保留学籍”政策,算清“入伍经历对考研加分、考公优势”的“成长账”。最终,学弟在他的鼓励下报名参军,临行前特意发来消息:“哥,我想试试你说的‘蜕变’。”这种“陪伴式引导”,让征兵宣传从“单向灌输”变为“双向信任”,大大提升了动员实效。
“兵教师”队伍的“新鲜血液”:让国防教育走进青少年心田随着“兵教师”政策的推进,退役大学生士兵正逐步走进中小学课堂,成为国防教育的“新力量”。王勇便是其中之一,每周他都会抽时间到周边中学兼职国防教育讲师,带着军功章、执勤照片,给孩子们讲“什么是界碑”“为什么要爱国防”。
“第一次讲课我准备了满满3页稿,结果刚讲5分钟,就有孩子举手‘老师,当兵能玩手机吗?’”王勇笑着说,他立刻调整方式,用“军营里的周末娱乐”“和家人视频时的眼泪”等细节,让抽象的“国防”变得可触可感。有个女生课后拉着他问:“女生也能去边防吗?”他拿出手机里女战友在哨所站岗的照片:“你看,她们比谁都飒。”
这种“接地气”的教学,让国防教育跳出了课本框架。不少中小学老师表示,退役士兵身上的“军人气质”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力量,孩子们会模仿他们的站姿,追问他们的故事,而“爱国”“担当”这些词,也在一个个具体的故事里变得清晰而深刻。
从军训场的“引路人”到征兵宣传的“同行者”,再到“兵教师”队伍里的“播种者”,退役大学生士兵在校园内外的角色不断丰富。他们的价值,不仅在于传承军人本色,更在于用自身的成长证明:军营的历练不是终点,而是滋养人生的养分,能在不同场景中生根发芽,既照亮自己,也温暖他人。正如王勇所说:“脱下军装,我们依然可以用另一种方式,守护心里的那面旗。”
(安徽广播影视职业技术学院 王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