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吉怀应邀来到怀远县榴城镇,以“大禹文化与中华文明起源”为主题,作了一场精彩的学术报告。这场跨越时空的文化交流,不仅解析了大禹治水的历史脉络,还通过考古实证凸显了淮河流域在中华文明起源中的重要地位。
作为在黄河、长江流域以及黄淮地区深耕考古工作四十余年的学者,王吉怀以亲自主持发掘蚌埠禹会村遗址的经历为切入点,凭借翔实的考古数据,生动还原了“禹会诸侯”的历史场景。
王吉怀指出,禹会村遗址中发现的“祭祀台基”“陶罐碎片”等遗迹,与史书里“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的记载高度契合。尤其是遗址中出土的陶器,其纹饰与工艺特征和中原、江淮地区等同时期的遗址、文物形成了文化链条。通过对比,有力证明了禹会村遗址正是禹会诸侯之地,也实证了淮河中游地区是早期国家文明形成的重要舞台。
多年以来,王吉怀凭借学术担当为蚌埠文化强市建设贡献力量。他从央视《考古公开课》进行权威讲述,到推动禹会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从参与《蚌埠市大禹文化保护条例》的制定,到倡导“淮河文化走廊”概念,始终秉持考古人的严谨态度与深厚情怀,为城市文化增添了深厚底蕴。此次怀远之行,他呼吁通过考古合作与文化共享,让大禹精神在新时代重焕生机。
在报告中,王吉怀还深入解读了淮河流域从聚落文明向国家文明演进的轨迹。他指出,大禹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其“疏导治水”的智慧更蕴含着早期国家治理的雏形。而怀远作为大禹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承担着传承文明基因的历史重任。
讲座尾声,王教授寄语:“考古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希望更多人能通过大禹文化这把钥匙,读懂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这场思想盛宴,不仅让听众感受到考古学的魅力,更激发了人们对本土文化的认同与自豪,为淮河文化传承写下新的注脚。(朱悦颖 宋宇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