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怀远县魏庄镇方坝村,清晨的炊烟里总藏着特殊的牵挂。61岁的包秀珍系着蓝布围裙,正把刚熬好的小米粥倒进保温桶,脚步轻快地穿过门前窄巷,对门的邝吉菊还等着她送早饭。这样的清晨,已经重复了3000多个日夜。
命运坎坷处 承诺生暖意
邝吉菊出生于陕西省紫阳县,先天失明的她,于1987年经过姨妹介绍,嫁至蚌埠市。丈夫方之廷体贴入微,夫妻俩育有一子一女,尽管日子清贫,却也充满希望。
可命运的重锤接连落下:2014年邝吉菊的丈夫意外离世,2015年怀孕八月的女儿猝然长逝,独子为生计常年在外,只留下她与年幼的孙子相依为命。
“吉菊,以后有我呢!”那个攥着邝吉菊的手、红着眼眶许下诺言的人,正是邻居包秀珍。自那日起,这句承诺化作她日复一日的行动。之后的两年,农闲时包秀珍上门帮忙收拾屋子;赶集时,总会多带一份生活物资送到邝家……
2017年春天,命运迎来转机,因危房改造政策,政府为邝吉菊新建了安置房,正好就在包秀珍家对门。“这下更方便了,端碗热汤都不会凉。”包秀珍笑着说。
点滴寻常事 皆是骨肉情
“她眼神不好,煤气灶、热水瓶都是隐患。”包秀珍每天先帮着做好早饭,再回去给自家俩孙子和邝吉菊的孙子准备餐食。三个孩子吃完饭后,包秀珍便骑着电动三轮车,载着他们往返于学校和家之间。无论是炎炎夏日还是凛冽寒冬,这辆特殊的“校车”从未缺席。
村民们总说,包秀珍对邝吉菊,比对自家人还上心。赶集时多捎带三斤排骨、雷打不动陪护洗澡、菜园里的播种施肥、蹲在地上搓洗邻居弄脏的衣衫……甚至儿子新买给她的棉衣,包秀珍转手就披在了邝吉菊身上。
菜园里的青椒、小葱长出来,包秀珍总要先摘一把送过去,手把手教她摸形状、闻气味:“你摸这青椒的形状有凹凸、小葱有股冲劲儿……”
不是亲人,却比亲人还亲。2023年12月,邝吉菊的儿子在方坝路口遭遇车祸,右腿骨头断裂。孙子方祖俊在怀远县城照顾父亲,只留下邝吉菊一人在家。包秀珍放心不下,每天天不亮就来扫雪、做饭、安慰邝吉菊。在包秀珍的陪伴下,邝吉菊度过了那段艰难的时光。
爱心成接力 微光聚星河
包秀珍的善举,像一粒种子在方坝村扎了根。村民刘明菊常把菜园里的新鲜蔬菜往邝吉菊家送,村民方清见天儿来唠嗑解闷。如今,邝吉菊家的窗台总时不时多出几把青菜、几个西红柿,这些带着泥土气息的馈赠,是全村人最朴素的关怀。
与此同时,怀远县魏庄镇党委、政府也对邝吉菊进行了重点关注和帮扶。政策的支持与村民的爱心相互交织,为这个特殊家庭筑起了一道温暖的屏障。
夕阳下,包秀珍正帮邝吉菊整理衣角,两人相视而笑的模样,成了村里最美的剪影。日前,包秀珍荣获2025年第二季度“蚌埠好人”称号。当被问起为什么能坚持这么久,包秀珍朴实地摆摆手:“答应了的事,哪能不算数?”
这句再简单不过的话,却道出了中华民族“言必信、行必果”的千年传承。在方坝村,这一跨越血缘的守护,正像一盏明灯,照亮着寻常巷陌,也温暖着世道人心。(尤靖文 段丁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