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开学,不少大学生纷纷交出硬核“暑期实践报告”。来自安徽财经大学的“土地瞭望者”实践团队,聚焦新质生产力在现代农业中的核心作用,以青春脚步丈量农业发展新路径,诠释青年学子对农业现代化的深入思考。
7月盛夏,安徽财经大学“土地瞭望者”实践团队7名成员不畏酷暑,深入怀远县龙亢农场,开展“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现代化”主题调研。作为全国农垦现代农业示范区,这里正通过科技与农业的深度融合,书写从“靠天吃饭”到“知天而作”的转型新篇。
龙亢农场作为皖北农业科技创新中心,与安徽省农科院合作,集聚40余名中高级科技人才,构建起覆盖育种、种植、加工的全产业链。农场负责人介绍,通过引入北斗导航系统、智能虫情监测仪等数字技术,机械作业率已达95%以上。在玉米种植区,智能滴灌系统正精准调控水肥。讲解员现场演示:“这套系统不仅能节水50%,还能通过液体肥料喷洒实现精准施肥,有效避免周边污染。”
实践团队实地探访发现,科技赋能贯穿农业生产全流程。在选种车间,多层网筛设备对自产种子进行严格筛选;农耕器械区内,大型拖拉机、无人播种机整齐列阵,展现“智慧农机+设施农业”的硬核实力。农场内2座电力排灌站、17公里防渗灌渠等基础设施,与智能监测系统形成联动,构建起风险预测与灾害干预的立体网络。
“过去种地看天吃饭,现在靠数据说话。”领队葛言宁在采访中感慨。当团队成员品尝农场自产的甜桃时,更深刻体会到科技与汗水交融的丰收喜悦。从智能装备替代传统劳作,到数据引擎指导精准决策,龙亢农场的实践印证新质生产力对农业现代化的强劲驱动。
“此次调研让我们深刻认识到,科技是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支撑。”团队成员纷纷表示,将发挥专业所长,助力攻克难题,打通科技落地“最后一公里”,让智慧农业的春风吹遍广袤田野,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谢勋章 葛言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