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蚌埠市禹会区马城镇天河湖西畔,有一个美丽的村庄 ——草寺村。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草寺村不仅在村庄面貌上焕然一新,更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成果斐然。村规民约如同一股春风,吹遍了村庄的每一个角落,为文明乡风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
村规民约
村规民约的诞生:凝聚众智,共筑文明基石
草寺村现有总户数340户,人口1080人,耕地面积1831亩。过去,虽然村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升,但受陈规陋习影响,铺张浪费、人情支出过高、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等现象屡见不鲜,给村民带来了较重的“人情”负担。
2015年,草寺村意识到改变这一现状的紧迫性,召开了村民代表大会。会上,大家各抒己见,围绕如何革除陋习、树立新风展开了热烈讨论。村委会广泛征求村民意见建议,经过多轮商议和完善,共同拟定了符合本村实际的村规民约。村规民约中明确倡议支持殡葬改革,丧事从简,反对大操大办,推行公墓安葬等内容,为村庄的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
红白理事会召开会议
创新举措:多管齐下,推动村规民约落地生根
强化“易风亭” 引领,规范红白事办理。草寺村创新载体,以“易风亭”为阵地强化文明新风。村里成立了由德高望重老人、热心村民和村干部组成的红白理事会,定期在易风亭召开会议。理事会按照文明理事的原则,制定了详细的红白事标准和操作流程,从“四限”(限天数、限餐标、限场次、限桌数)入手严格规范。明确礼金、餐标等进行要求。这一举措有效遏制了红白事大操大办的风气,让村民从繁重的人情负担中解脱出来。
推行“文明储蓄罐”制度,激发群众参与热情。为了让村规民约更好地融入村民生活,草寺村探索推行“文明储蓄罐”制度,将移风易俗“软要求”量化为“硬指标”。村民的文明行为,如在微信朋友圈宣传移风易俗事迹、主动践行村规民约等,都会被打成分值储存起来。“文明储蓄罐”由村委会集中管理账户,实行日记录、月审核、季公示,年底清零,次年重新积分。村里还利用休闲长廊搭建了“文明赛道”,展示积分较高的村民积分牌,积分牌上印有二维码,扫描即可查看村民积分排名及得分详情。积分不仅能在积分超市兑换生活用品,高于平均分的村民还可被推荐为最美村民、先进代表、模范人物等,极大地激发了村民参与文明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提升“文化墙”涵养,营造浓厚文明氛围。草寺村对墙体进行外立面改造,以“孝文化”为主题进行宣传,将中华优良传统文化融入村庄建设。一幅幅生动的文化墙画,成为村庄里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时刻引导村民树立讲文明、树新风的理念。同时,鼓励村民积极参与“美丽庭院”“道德模范”等评比活动,通过身边的榜样力量,带动更多村民养成“明是非、扬善恶、知荣辱”的良好道德风尚。此外,借助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展各类移风易俗活动,让村民在参与中破除封建迷信和陈规陋习,提升自身文明素养。
村民在“文明赛道”走廊里查看“文明储蓄罐”分数
显著成效:文明之花,绽放乡村大地
文明素养提升,乡村环境更美。通过“积分超市”“文明赛道”等创新举措,草寺村村民的文明意识被充分唤醒,参与热情高涨。村民们自觉遵守村规民约,爱护村庄环境,注重家庭美德和社会公德的培养。村庄道路干净整洁,庭院错落有致,村民言行举止文明有礼,乡村面貌焕然一新,文明素养得到了显著提升。
人际关系和谐,社会氛围更融洽。曾经,盲目攀比的红白事和高额的人情消费让村民之间的关系变得复杂紧张。如今,在村规民约的约束和引导下,红白事办理简单而隆重,乡亲邻里之间的感情更加纯粹真挚。每年仅移风易俗、倡导节约从简办理红白喜事一项,就为村民节约酒席开支8万多元。大家不再为了面子和排场相互攀比,而是真心实意地相互帮助、祝福,形成了清清爽爽的人际关系,社会氛围更加和谐融洽。
群众自治增强,乡村发展更具活力。村规民约的有效实施,让村民从乡村治理的“旁观者” 转变为“参与者”。村民们积极参与移风易俗和乡村治理各项工作,自觉遵守村规民约,发挥主人翁意识,主动督促他人共同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群众自治水平的显著提高,为草寺村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内生动力,推动村庄在和美乡村建设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村支部书记吴爱军在“易风亭”里给村民们“算账”
草寺村通过完善村规民约,创新工作举措,在文明乡风建设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村规民约已成为草寺村村民心中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文明新风吹遍村庄的每一寸土地。在未来的发展中,草寺村将继续深化文明乡风建设,让文明之花在乡村大地绽放得更加绚烂多彩,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禹轩 沈明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