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怀远县教育系统锚定“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以“烛耀珠城”党建品牌培育为抓手,将党建工作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构建起“党建引领、全域协同、品牌赋能”的育人新格局,让红色基因在校园扎根生长。
强基铸魂:筑牢堡垒聚合力
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该县始终把党组织建设作为根本,通过强化政治引领、建强骨干队伍、完善制度保障,为教育发展筑牢“红色根基”。
淝南镇中心学校通过“书记领航、全员参与”模式,将党小组建在教研组、年级组上,让党员教师在教学一线“亮身份、践承诺、当先锋”。该校构建的“双优”教师队伍中,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占比达35%,因师德高尚、业务精湛,荣获“安徽省教育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民办学校党建同样亮点纷呈。怀远县创新“党建指导员+第一书记”模式,选派45名党建指导员覆盖73所民办学校(园),推动“党建入章”全覆盖。通过“双培养”机制,把24名教学骨干培养成入党积极分子,4所单独党支部学校组建志愿服务队,年开展活动120余场次,培育出省级“双强六好”社会组织1个。
红脉传承:构建育人共同体
从少先队员的红领巾到团员的团徽,从党员教师的党徽到校园的红色文化墙,怀远县着力打通党、团、队育人链条,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怀远新城实验学校的“红心向党、逐梦新城”品牌独具特色。校团委严格落实“推优入团、积分入团”制度,2024年发展团员168名,开展“四个一”团员活动,获评“蚌埠市五四红旗团委”。校少工委打造的“遇见‘队’的你”品牌,四(五)中队获“全国红领巾中队”称号;2025年,该校少先队大队入选获“全国优秀少先队集体”荣誉称号。
在城关小学,“1+X”思政课程体系让红色教育润物无声。“1”即标准思政课程,融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X”则整合全学科资源、县域红色资源,形成“习语润心铸魂”育人路径。该校依托新四军淮上办事处旧址开展“小脚丫追寻先烈足迹”研学,让红色教育走深走实。
在全县层面,“1515微宣讲工程”推播作品浏览量超1500人次,“这,才是我们要追的星”演讲比赛覆盖5000余名师生。依托8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年组织研学50余批次、1.2万人次,构建起“课堂+基地+实践”立体育人体系。
协同共育:织密民生服务网
近年来,怀远县教育系统以“四联四做”志愿服务为纽带,架起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连心桥”。活动中,全县党员教师化身“领航人”“点灯人”“贴心人”“热心人”。每位党员联系1名教师,指导上公开课、参加比赛或发表论文,2024年带动青年教师获市级以上奖项23项;联系1名学生,开展谈心谈话、心理健康服务,征集并实现“微心愿”300余个。
淝南镇中心学校构建的“家长会+家访+开放日”三维沟通网络,让家校联系更紧密。学校联合村开设“法治小课堂”“安全实训营”,依托乡村文化礼堂开展农耕体验,形成“学校主导、家长融入、社区协同”的育人合力。县幼儿园的“红色故事妈妈团”别具匠心,党员家长和热心家长走进课堂讲红色经典,构建起“家园社”红色教育生态圈。
“七一”期间,这样的温暖场景尤为集中。怀远县教育局领导班子成员带头行动,深入开展“走千校访万家”活动,走访慰问困难党员与老党员共计21名。各基层党组织同步跟进,扎实开展党员慰问工作,让关怀直达基层一线。走访中,收集意见建议,积极回应关切,切实改进教育工作,将其作为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提升教育质量、增强群众获得感的重要抓手。与此同时,组织党员教师深入村社开展志愿服务,“党员护学岗”“心理辅导队”一系列务实举措赢得群众广泛认可,家长群里的“满屏点赞”,是群众对教育党建工作的最好认可。
品牌赋能:激活发展新动能
“一校一品牌”“一支一特色”,怀远县教育系统以党建品牌创新为引擎,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跑出“加速度”。
在“烛耀珠城”党建课题引领下,全县24个立项课题成果丰硕。“党团队一体化育人”“红色乡土·学科育人”等重点课题,为教育改革提供理论支撑;书记领衔的27个党建项目各具特色,“红石榴家园”家校社协同、“党建+志愿服务”青春同行等项目,让党建活力转化为发展动能。
各学校品牌矩阵熠熠生辉,城关小学的“榴先锋”推动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文年学校的“三红”标引领师生成长;县幼儿园的“红心润苗籽籽同心”荣获全市首批“育人旗帜”党建领航校。
丰硕成果见证耕耘足迹。2025年全县本科达线人数创近年新高,教师获省级优质课、教坛新星等市级以上奖项超百项,学生在征文、体育、科技等竞赛中获奖60余人次等等。
站在新起点,怀远县教育系统将继续高擎党建旗帜,以“守正创新、分类施策”的韧劲,以“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担当,让鲜红党旗在校园高高飘扬,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榴乡力量!(谢勋章 李 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