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金秋,蚌埠市五河县大新镇的玉米收获季已近尾声。在过去,如何处理大量的玉米秸秆曾是让农户和基层干部头疼的难题,焚烧不仅污染环境,还存在安全隐患。而如今,呈现的却是一番截然不同的景象:一台台大马力拖拉机牵引着秸秆粉碎还田机在田间隆隆作响,原本直立或铺陈的玉米秸秆被迅速切割、粉碎,均匀地混入土壤,为地盖上了一层“生态棉被”。

转变观念,认识“生态财富”。“以前总觉得地里的秸秆碍事,一把火烧了省事,现在才明白,这可是宝贝!秸秆还田后,土地更肥了,能减少化肥使用量,长期来看,土壤疏松了,保水保肥能力也增强了。”正在地头观看机械作业的种粮大户老杨感慨道。这种观念的转变,得益于蚌埠市五河县大新镇持续开展的广泛宣传和深入动员。通过广播、悬挂宣传条幅、微信工作群推送等多种形式,向广大农户详细讲解秸秆焚烧的危害以及秸秆还田在改良土壤结构、增加土壤有机质、减少水土流失、提升地力等方面的显著生态效益和长远经济效益,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和绿色发展方式深入人心。
科技助力,高效“化秸为肥”。为确保秸秆粉碎还田工作高效、规范进行,大新镇高度重视农机具的保障和技术指导,积极协调本地农机合作社和引进外地跨区作业机械,确保有充足的秸秆还田机械投入作业。同时,大新镇农技站工作人员深入田间耐心地向机手和农户讲解粉碎标准,确保秸秆与土壤充分接触,快速腐烂分解,真正发挥肥田作用。
多方联动,筑牢“绿色屏障”。为将秸秆还田工作落到实处,大新镇统筹各个部门。农技部门负责技术指导和机具调配;镇纪委加强巡查,严防露天焚烧;各村“两委”干部和网格员包片负责,宣传到户、轮流值班,形成了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共同筑牢秋季秸秆禁烧与综合利用的“绿色屏障”。
玉米秸秆粉碎还田,粉碎的是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转化的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动能。这项工作不仅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更推动了农业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化方向迈进,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绿色活力”。(吴大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