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文明网
科创金融的蚌埠作答
发表时间:2025-10-22 08:58 来源:蚌埠新闻网

面对“加快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的47问”,蚌埠主动领题、系统破题,聚焦科技创新领域的融资瓶颈,以完善政策机制为牵引,强化财政、金融、产业政策协同,着力构建覆盖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的多元化、接力式金融服务体系,为全市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注入强劲动能。

破 题

如何直面信用不足,破解小微企业融资之渴?

科技型中小企业是创新的生力军,但其“轻资产、高风险”的特性与传统融资模式之间存在矛盾。直面这一问题,蚌埠双管齐下,一手培育沃土,一手疏通金融活水。

筑根基,构建梯度培育体系。蚌埠市健全“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的梯度培育机制。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实施动态监测与精准服务,推动科技企业扩量提质。今年以来,推荐申报高新技术企业334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906家。这样的梯度培育、长期关注,为后续的精准融资对接奠定了坚实基础。

通渠道,创新融资对接模式。蚌埠建立了高质量的科技企业“白名单”定期推送机制,目前已向金融机构推送企业1324家。事实上,除了推送机制的对接,在政府各部门的组织协调和金融机构的积极参与下,对接愈发通畅——中国人民银行蚌埠市分行副行长吴穷介绍:“我们联合相关部门搭建银政企信息交流平台,常态化组织银企对接,今年以来已推动全市金融机构举办对接会61场,对接企业1062户次,达成合作意向13.01亿元。”

攻 坚

如何创新信贷模式,提升银行服务适配性?

虽然同样是因“轻资产”而难以达到的传统融资渠道的“门槛”,但科技型企业,特别是小微科技型企业有着各自多样化的融资需求,也有着千差万别的自身条件。如何精准“搭桥”?蚌埠正在推动形成“财政资金引导、金融赋能筑基、多方共同参与”的综合支持格局。

对于金融产品的创新,吴穷重点介绍了“共同成长计划”和依托“全国中小微企业资金流信用信息共享平台”的“增信流水贷”:“人民银行安徽省分行在全国范围内首创‘共同成长计划’,推动银行与企业签订中长期战略合作协议。目前蚌埠市银行机构已签约科技企业568户,授信金额208.17亿元。全国中小微企业资金流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在蚌埠已促成贷款落地2046笔,金额达43.5亿元,其中为282户科技型企业发放贷款12.5亿元。”

安徽佳环重工机械有限公司就正在与徽商银行蚌埠分行共享“共同成长计划”。这家拥有17项知识产权的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在扩大生产的关键时期,与徽商银行蚌埠分行签订了3000万元、期限三年的“共同成长计划”合作协议。该行为其量身定制贷款方案,并采用“前低后高”的远期共赢利率定价机制,与企业共同发展成长,为企业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小微企业资金流信用信息共享平台的应用为缺乏抵押担保的科创型小微企业开辟了融资新路径。以我市某科技有限公司为例,这家培育人工钻石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因销售回款慢出现200万元资金缺口。然而,企业法人征信存在查询次数多、历史逾期记录等问题,按传统审贷模式难以获批。建设银行蚌埠市分行在人民银行蚌埠市分行指导下引导企业开通资金流信息平台账户,通过分析其资金流水报告,判断企业经营稳定,最终迅速为其审批发放了“善新贷”200万元,执行优惠利率3.05%,有效盘活了企业“流水”的信用价值。

拓 渠

如何畅通多维融资,打造多元金融服务矩阵?

面对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科创企业的差异化需求,在传统的银行信贷之外,我市更积极拓展直接融资、基金、保险等多种渠道,打造“股贷债保”联动的综合金融服务体系,形成创新森林共生共荣的生态图景。

财政基金引导,打造“基金丛林”赋能产业。在财政资金引导下,蚌埠市大力发展政府性投资基金。市财政局、蚌埠投资集团积极推动基金设立和运作,在新设规模5000万元的科创基金一期并完成投资的基础上,启动科创基金二期的设立;年内新设规模3亿元的科转基金。截至目前,全市政府性投资基金达70支,总规模540.94亿元,先后投资了中科米点、九州云箭等148个在蚌项目,推动佳先股份、安徽凤凰、中草香料、芯动联科4家企业成功上市。

科技保险落地,为创新研发保驾护航。在科技保险方面,近年来蚌埠也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国家金融监管总局蚌埠监管分局会同市科技局编制科技保险产品手册,涵盖辖内9家财险公司53个产品。近期,已指导2家保险公司针对研发攻关方向创新并落地2笔保险,累计提供风险保障额度5.67亿元。国家金融监管总局蚌埠监管分局副局长任艳庆介绍“分局正积极推动科技保险从传统的财产损失、责任事故,向研发中断、研发费用损失、知识产权侵权等创新属性较强的领域拓展。截至目前,辖内科技保险累计签单2232件,提供保险保障额度132.27亿元。”

直接融资突破,支持企业走向更广阔资本市场。在直接融资领域,蚌埠企业正在频频取得突破。如,中粮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功发行科创债15亿元,彰显了大型科技企业在资本市场上的强劲融资能力;蚌埠中城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发行科创债2亿元,为支持本地科技创新注入了金融活水。同时,蚌埠市深入推进企业上市“迎客松行动计划”,安徽希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已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书,计划登陆港交所主板,标志着蚌埠科技企业在对接国际资本市场方面迈出了关键一步。

保 障

如何构建闭环,营造可持续的科技金融生态?

科技金融的健康发展,也离不开风险分担、政策协同与考核激励等配套机制的支撑。

强化风险分担,政府性担保发挥关键作用。走进中国传感谷,仿佛进入了一个万物互联的智感世界。中国传感谷目前已经吸引了200多家智能传感器上下游企业集聚发展,成为全国为数不多同时拥有集成电路及MEMS晶圆生产线的城市。

传感器是万物互联的“神经末梢”,也是蚌埠产业向新的有力注脚。中国传感谷位列安徽人工智能产业“三谷”之一,全国十大高质量传感器园区第六位,产业集聚效应和行业影响力已跻身全国前列。

从新业态到新生态,从新赛道到新机遇,“新”从哪里来?靠的是加快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我市锚定“智造强市、产业立市”第一战略和“双招双引、项目建设”第一战术不动摇、不折腾、不犹疑,统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做大做强智能传感、商业航天等产业,推动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产业升级,离不开高质量的科技供给。中电科40/41所成功研制国内首台超大阵列规模红外焦平面测试仪。九州云箭科技公司在全国率先成功研发生产出液态甲烷发动机……这些里程碑式的科技成果,是蚌埠坚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生动案例,进一步彰显了“合芜蚌”铁三角的实力。

关键词 赋 能

科技成果加快转移转化

中建材玻璃新材料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与蚌埠中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联合拥有的“一种高世代TFT-LCD玻璃基板生产线”发明专利荣获中国专利金奖、“高世代TFT-LCD超薄浮法玻璃基板关键技术与装备”成果,被授予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中建材玻璃新材料研究院成功下线世界首片8.6代OLED玻璃基板、由凯盛科技集团自主研发的柔性可折叠玻璃,可实现连续折弯40万次……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在蚌埠这片热土诞生。

一块块神奇的玻璃,成为蚌埠创新的鲜明注脚。“十四五”以来,我市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有效提升,高质量运行建设玻璃新材料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完成“电子级超细高纯球形二氧化硅合成制备研究”等5项技术转移扩散、“高效率发电玻璃中试验证”等3项科技成果孵化。启用科技大市场线上平台,整合长三角优质科技成果6700余项、发布本地企业技术需求200余项。

以蚌埠科技大市场为主体,组建部分县区科技分市场加高校科研院所和专业机构入驻的服务体系已初步形成,征集并发布科技成果9746项,梳理优质科技成果500余项推送至相关企业。“十四五”以来,全市累计吸纳技术成交额718亿元,累计输出技术成交额501亿元,累计登记各类科技成果2358项。

厚植创新土壤,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断提升,我市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科技领军企业”全链条培育发展机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中建材玻璃新材料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入选质量强国建设领军企业培育库、全省唯一,两次荣获中国质量奖提名奖。2024年,全市推荐申报高新技术企业332家,总量达到1018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1165家;新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企业63家、省级创新型中小企业157家,累计培育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6户、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9户、省级专精特新企业281户。

“‘十四五’期间,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蚌埠坚持科技打头阵,以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为抓手,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市科技局负责人说。   郝玉琳




【编辑:柴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