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蚌埠市淮上区沫河口镇数千亩高粱地成为秋日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这片红高粱地不仅吸引众多游客和摄影爱好者前来“打卡”,更承载着农民丰收的喜悦和乡村振兴的希望。
这片红火景象的背后,是沫河口镇近年来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坚定探索。为打破传统种植模式的局限,沫河口镇积极推进土地流转,引导种植大户聚焦特色产业,规模化发展高粱种植。如今,在姚宋、洪集、信湾、龙庙等村,4000余亩高粱地已形成连片产业带,既盘活了土地资源、提升了利用效率,又为当地村民提供了就近就业的岗位,让“守着土地增收”从愿景变成了现实。
“这红高粱可不是光好看,更是咱们的‘钱袋子’!”站在自家的高粱基地里,种植大户武卫军笑容格外灿烂。他种植的“红缨子”高粱,已在当地连续生长三年,经过实践检验,完全适配沫河口镇的土壤与气候条件,成为产业发展的“当家品种”。

秋高气爽,高粱满仓。
更让武卫军安心的是“订单农业”带来的保障。他的高粱基地早已与酒厂签订合作协议,产品直接定向供应,不仅亩产稳定在320至360公斤,还有每斤2元的保底收购价。“白纸黑字的协议一签,咱们种地就像吃了‘定心丸’!”武卫军说,酒厂还会根据每年的市场行情适当上调收购价,让农户的收益更有弹性。
订单背后,是全链条的技术支撑。为确保原料品质,酒厂专门派出农业专家扎根田间,从育秧、移栽到病虫害防治,全程提供精细化技术指导,推动高粱种植实现标准化、规范化。“专家指导得细,连一点‘偷懒’的机会都没有!”武卫军打趣的话语里满是对技术支持的认可——正是这份专业指导,让高粱的品质和产量有了持续保障。
这样的合作,源于双方的“双向契合”。沫河口镇的土壤肥沃、气候温润,是酿酒专用粮生长的理想之地;而该酒厂对优质原料的常年大量需求,又为当地产业提供了稳定的市场出口。基于此,“订单种植+国企收储”的模式应运而生,构建起“种植—生产—销售”环环相扣的完整产业链,让产业发展既有“源头活水”,又有“下游保障”。
“刚开始推广时,村民们心里都犯嘀咕:种这么多高粱,卖不出去咋办?”回忆起产业起步阶段,沫河口镇农业负责人欧天庆仍记忆犹新。为打消大家的顾虑,沫河口镇在试种初期就与酒厂明确了保底收购价,用具有法律效力的合同给农户“撑腰”。“合同一签,村民们的积极性一下就被调动起来了,从‘要我种’变成了‘我要种’!”
如今,这种“订单种植”模式已实现“双向共赢”:对沫河口镇的农户来说,稳定的订单带来了可观且有保障的收入;对白酒产业而言,标准化种植的高粱提供了优质可靠的原料,为品牌品质筑牢了根基。两者的优势互补,让产业发展的“朋友圈”越扩越大,也让乡村振兴的路径越走越宽。
千亩红高粱,绘就振兴图。如今的沫河口镇以特色高粱产业为支点,探索出了一条符合当地实际的乡村振兴路径。这片红色的田野上,既有“乡村美”的生态景致,更有“产业兴、农民富”的民生答卷。(王文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