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后“新农人”苗悦胜的青春选择
清晨的薄雾尚未散尽,蚌埠经开区的田野间已是一片忙碌。在老长淮家庭农场的葡萄架下,一个年轻的身影正俯身查看一串串成熟的果实,汗水晶莹,笑容淳朴。
他叫苗悦胜,一位扎根乡土、反哺桑梓的95后大学生。从城市白领到田间“司令”,从初出茅庐到技术“大拿”,苗悦胜用青春在家乡的土地上,书写了一篇关于梦想、创新与担当的生动实践,成为带动乡亲们增收致富、助力乡村振兴的先锋力量。
城市梦到田园情:一颗“新农人”种子的萌芽
1995年出生的苗悦胜,从小耳濡目染父亲在土地里的辛劳,对土地有着天然的亲近感。2016年,从安庆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的他,本可以像许多同龄人一样,留在城市,拥有一份靠技术吃饭的工作。
“实习期间,工资每月5000元,家中长辈也希望我能跳出‘农门’。”苗悦胜一边说着,一边将一筐筐蟠桃、葡萄装进汽车的后备厢,准备为“下订单”的客户送货上门。
“看到田间忙碌的父亲,老一辈的耕种理念渐渐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虽然投入大量的汗水但是收获甚微。”苗悦胜回忆道。父亲劳作的身影深深印在他的脑海里。

苗悦胜收获葡萄。
“我就想把优质的绿色生态产品输送到广大消费者手中,让消费者食用无任何添加剂的绿色生态农产品,原生态理念是我经营的重中之重。”怀揣着对现代农业的憧憬和对家乡的热爱,这个95后小伙儿毅然踏上了返乡创业之路。2016年6月,蚌埠市老长淮家庭农场正式成立,苗悦胜规划流转了80余亩土地,雄心勃勃地开始了他的果园建设。
创业维艰:汗水浇灌的“甜蜜”事业
创业之路并非坦途。
满怀激情的苗悦胜很快遇到了第一个技术瓶颈——葡萄种植。虽然从小看父亲种地,但真正自己上手,尤其是管理一个现代化果园,需要系统的专业知识。葡萄的病虫害防治、水肥管理、整形修剪等一系列技术难题,让这位“新农人”一筹莫展。
困境之中,转机出现。蚌埠经开区了解到苗悦胜的困难,主动伸出援手,帮他联系了农业专家进行指导。专家的到来如同及时雨,解决了困扰苗悦胜的一系列技术难题。
“这让我感受到了政府对年轻人返乡创业的大力支持,也认识到青年群体返乡创业助推乡村振兴的重大现实意义。”苗悦胜说,政府的关怀,更加坚定了他扎根农业的信心。
苗悦胜深知,要种好果树,先要养好树。他创新性地利用父亲30多年的食用菌种植经验,将食用菌下脚料变废为宝,堆积发酵成优质的有机肥。
“用食用菌肥料堆积成有机肥,再用有机肥来养树。”他说,这种生态循环的模式,不仅降低了成本,更提升了果品的品质和口感。
授人以渔:田间地头的“免费学堂”
技术上的成功,并未让苗悦胜满足于独善其身。当周边种植户看到他种植的秀珍菇产量高、效益好,主动前来请教提升产量和防治病虫害的技术时,苗悦胜没有丝毫保留。
“没有保留地教我,而且帮我解决了种植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种植户老张说,一开始他自己琢磨着种,长势不好,是小苗教了他很多种植技术,让他避免了损失。
这件事给了苗悦胜很大的启发。“只有把技术传播出去,才能带动更多人共同致富。”于是,苗悦胜决定让需要生产技术的周边农户或者想要创业的人来免费学习技术。
从那时起,他每年在农闲时举办农业技术培训班,免费向社会传授葡萄、桃子、食用菌等作物的种植技术和病虫害防治知识。
“当时也没有多想,就是希望身边的人学会技术、减少损失、增加收入。”苗悦胜的话语朴实无华。他的培训班成了乡亲们口中的“田间大学”,他本人也被亲切地称为“技术员”。
当苗悦胜在微信上看到老张、老苗等种植户蔬菜滞销时,他心急如焚。他立即联系沟通买家以及在微信群销售周边种植户生产的蔬菜,联系批发商为农户寻求出路。在他的积极奔走下,成功帮助周边农户销售青菜、萝卜等蔬菜8000公斤,解了乡亲们的燃眉之急。
不忘初心:青春在沃土上绽放
多年的辛勤耕耘,老长淮家庭农场已发展成一个集水果种植、食用菌栽培、休闲观光于一体的综合性农业基地。2024年,农场年产果蔬200吨,年接待游客4.5万余人次,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休闲观光农业基地。
更令人赞叹的是苗悦胜技术推广的“乘法效应”。至今,他已累计举办各类农业技术培训班30余次,免费为省内外累计培训学员600余名,为社会培育葡萄、食用菌、桃树等专业技术人员20多名,志愿服务人数2000人次。通过吸纳就业、产业帮扶等形式,他直接带动再就业18人,帮助6户低保户学习栽培食用菌。在他的带动下,附近农户利用农作物秸秆6000多吨发展食用菌生产。
安徽省示范家庭农场、安徽省乡村振兴青年先锋……他的农场也获得了安徽省大学生返乡创业示范基地(园)荣誉称号,这些沉甸甸的荣誉,也记录着这位年轻“新农人”的奋斗足迹。
“在乡村振兴路上,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应肩负起乡村振兴的重任,把理想播撒在故乡的土地上,成为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青年力量。”苗悦胜的话语铿锵有力。这位95后“新农人”的故事,仍在继续书写。他脚下的土地,因创新而充满活力;他耕耘的田野,因青春而充满希望。(周芳林 周子彤 黄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