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茨淮新河南岸,位于怀远县白莲坡镇的怀远县茆塘八珍种植专业合作社的4800亩稻田,沉甸甸的稻穗在风中摇曳,空气中弥漫着沁人心脾的稻香。
作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白莲坡贡米”的故乡,时下,一种“做减法”的种植模式正在这里诠释着现代农业的崭新路径。
近日,记者走进怀远县茆塘八珍种植专业合作社发现,与一路之隔、整齐划一的高产田不同,这片田里,稻谷与青翠的杂草共生。这不是农人的疏忽,而是一场精心设计的农业实验——用产量的“减法”,换取农产品价值的“加法”。

“我们坚持用传统稻种,虽然产量不高,但种出来的糯米更加香甜软糯。”怀远县茆塘八珍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殷秀云告诉记者,“我们回归传统的精耕细作,完全不使用除草剂,全靠人工拔除,仅此一项每亩地就要投入500元成本。此外,每亩还需施用千余斤从养牛场运来的发酵有机肥,光是肥料成本就达数百元,再加上每亩一千元的土地流转费用,总体种植成本相当可观。”
巨大的投入并未带来高亩产。“我们的稻田亩产只有七八百斤,而采用现代种植技术的杂交稻产量往往翻番还不止。”殷秀云说。
然而,这一种植模式所带来的产量“减法”换来的是品质的“加法”。
记者在这个合作社看到,加工后的糯米产品都要经过三次严格检验,每个批次都会留存样本,实现全程可追溯。这种对品质的执着,赢得了市场的热烈回应。
目前,怀远县茆塘八珍种植专业合作社与三全、思念、古越龙山等知名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在殷秀云的手机里,来自全国各地的订单络绎不绝,其中一款杂粮产品在香港售价一千多元,而有机糯米产品每斤售价20元已成常态,完成了从“论斤称”到“论克卖”的价值逆袭。
高品质与高售价赢得了市场的广泛认可,也验证了怀远县茆塘八珍种植专业合作社坚持品质路线的正确性。
夕阳西下,整片稻田沐浴在金色的余晖中。殷秀云望着眼前的稻田,眼神坚定:“我们要做的,就是把最好的糯米带给消费者。”这句朴实的话语,道出了所有怀远糯稻种植者的共同心声。
如今,在这片富饶的土地上,传统与现代、生态与效益正在达成完美的平衡。怀远糯稻的“减法哲学”,为现代农业开拓出一个值得借鉴的实践样本——农业,不仅是关于产量的技术,更是关于价值的艺术。(谢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