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蚌埠市蚌山区天桥街道始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创新“党建+民族团结”工作模式,通过政治引领、法治保障、德治浸润、自治共建、智治赋能“五治融合”路径,先后构建起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石榴籽共同体”,为辖区民族和睦、宗教和顺、社会和谐奠定坚实基础。
政治领航,筑牢民族团结“主心骨”。街道将民族工作纳入党工委核心议事日程,构建“街道党工委—社区党委—小区党支部—党员楼栋长—党员中心户”五级联动体系,成立由党工委书记任第一责任人的统一战线工作领导小组,明确社区统战工作协理员1名,划分12个民族工作服务网格,实现民族工作“定人、定岗、定责”全覆盖。把《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纳入党工委中心组学习,每年召开民族宗教工作专题会议专题研究民族宗教工作,组织街道、社区干部开展民族政策培训,推动党员干部赴辖区“两寺一庵”及各族群众家中调研走访,及时解决少数民族群众关注的充电桩安全、文化活动场所建设等问题,投入资金用于民族团结主题小区打造、宗教场所规范化建设,切实将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民族工作实效。

法治护航,搭建矛盾化解“平安桥”。为保障各族群众合法权益,街道党工委健全“一社区一警官、一网格一法律顾问”服务体系,依托街道一站式矛盾纠纷调解中心、社区调解室,组建由党员、政法干警、律师组成的矛盾调解队伍,深入网格开展民族团结政策法规宣讲、法律援助咨询,近年来累计举办法治讲座12场,调解民族间邻里纠纷、物业矛盾等23起,实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联合蚌山区法院设立物业纠纷巡回法庭,在辖区开展“就地开庭”活动5次,通过“审理一案、教育一片”强化各族群众法治意识。同时,严格落实重大节日和敏感时期“零报告”制度,组织网格员常态化排查非法宗教聚会线索,为民族团结营造安全稳定环境。
德治润心,激活文化融合“源动力”。街道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抓手,创新开展“四星文明家庭”评选,以“爱国、爱亲、诚信、友善”为标准,通过“家庭自评—群众互评—社区初审—街道审核”程序,在各族居民中评选出文明家庭500余户,实行“月度动态挂星”管理,以家庭文明带动社区民族团结氛围提升。依托街居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结合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民族宗教政策学习月,每年开展主题讲座、文化展演等活动10余场,尤其在穆斯林开斋节与端午节相近之际,组织各族居民召开座谈会、包粽子、话家常,每年活动参与人数达300余人次。打造天桥红色记忆展馆,展示辖区红色文化与商贸历史,组织各族群众参观学习3000余人次,引导大家在追忆党史中增强中华民族认同感。
自治共建,汇聚多元参与“向心力”。为激发各族群众主人翁意识,街道推行“一组一会”工作机制,以小区为单元建立党支部和居民议事会,搭建多民族协商平台,每周开展“联合接待日”、每月召开“居民议事会”,将“六事协商机制”与“七步工作法”结合,打造“民声呼应”平台,3年来累计解决各族群众急难愁盼问题1100余件。针对天桥清真寺周边充电桩安全争议,组织消防部门、充电桩公司、少数民族居民代表等多方协商,最终确定“保留充电桩+加装雨水槽”方案,既保障宗教场所安全,又满足居民充电需求。发动社区党员、少数民族居民组建志愿者服务队,近年来开展义务巡逻、政策宣传、困难帮扶等志愿服务80余次,其中少数民族志愿者参与率达40%,切实形成“各族群众共参与、社区治理同出力”的良好局面。
智治赋能,打造服务便民“快车道”。街道整合“雪亮工程”“珠城物业”“数字城管”等线上资源,打造“智慧社区”平台,将43项政务服务浓缩为“二维码办事清单”,实现社保补贴申领、待遇资格认证等服务“线上办、掌上办”,近年来为各族居民代办业务1200余件,真正做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联合电信公司优化“人防+物防+技防”体系,在民族团结主题小区加装智能监控15处,通过网格微信群及时推送民族政策、活动通知,线上发布信息200余条,回应群众咨询86次。同时,依托“智慧社区”平台开展电子商务培训,邀请专业讲师为辖区各族居民讲解“淘宝店铺运营”“速卖通营销”等知识,帮助少数民族群众开起网店,以智慧服务助力各族群众共同致富。(顾仕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