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山区银河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创新打造吴桂兰非遗剪纸工作室,探索出一条“非遗技艺传承与社区文明实践深度融合”的特色路径,为社区文明实践提供“看得见、摸得着、可参与”的文化抓手,让古老剪纸艺术从博物馆的展柜走向居民的日常生活,从“小众技艺”变为大众参与的文明实践行动。

主要做法
阵地固化,打造家门口的“非遗+”文明实践站。吴桂兰剪纸工作室依托银河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构建“固定阵地+流动站点”布局,设置“教学区、展览区、义卖区”三大功能区。教学区配备剪刀、红纸等工具,满足日常教学需求;展览区定期更新居民剪纸作品,展示“社区人剪社区事”的鲜活内容;义卖区陈列师生创作的公益作品,明确标注“善款用途”,强化居民参与的公益感知。

模式创新,以“四维联动”激活传承活力。为避免非遗传承“曲高和寡”,工作室设计“教学+展览+义卖+积分”四维联动模式。工作室将居民捐赠的剪纸作品、师生创作的精品投入义卖,所得善款专项用于帮扶社区困难群体,累计义卖善款超5万元,帮助20余户家庭解决实际困难。将“参与剪纸学习、捐赠作品、参与义卖志愿服务”纳入文明实践积分体系,居民可凭积分兑换生活用品、文化服务。
公益赋能,让非遗成为社区文明的“温暖纽带”。工作室始终将“公益属性”作为“非遗+文明实践”的价值锚点,以剪纸为媒介,串联起“传承、服务、关怀”文明实践场景。工作室每年向社区无偿捐赠1000余幅剪纸作品,用于装饰社区活动室、楼道、宣传栏,让剪纸元素成为社区环境的文化符号,既美化了社区环境,也让文明理念“润物细无声”地融入居民生活。

项目成效
非遗活态传承,从“濒危技艺”到“社区新风尚”。工作室打破了剪纸非遗“传承人老龄化、传承场景单一”的困境,构建起“老中青少”四代共传的传承格局。累计培养剪纸人才3000余人,其中30余人成为社区剪纸志愿服务队核心成员,剪纸作品从“家庭装饰”走向“公共空间”,社区内随处可见的剪纸元素,让非遗真正“活”在居民日常生活中,成为银河社区的“文化名片”。
社区文明提升,从“邻里陌生”到“文化共同体”。剪纸活动成为社区文明实践的“粘合剂”,通过共同学习、创作、义卖,居民互动频次显著提升,社区邻里关系更加和谐;“公益义卖”“文化慰问”等活动,让居民从“文明实践的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受益者”,社区凝聚力、向心力显著增强。
民生福祉增进,从“文化服务”到“民生帮扶”。工作室将“非遗传承”与“民生需求”深度结合,通过义卖帮扶困难群体、培训助力特殊群体就业、慰问关怀特殊行业人员,累计帮扶社区困难家庭20余户,为30余名下岗、残疾人员提供技能支持,实现了“文化惠民”与“民生改善”的同频共振,让文明实践的“温度”真正传递到每一位居民心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