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文明网
蚌埠固镇:从守护水源到乡村焕新 绘就生态治理新画卷
发表时间:2025-11-07 11:19 来源:蚌埠新闻网

11月5日,晨光初现,采访车队驶离城区,奔赴固镇。跟随市人大常委会蚌埠环保世纪行采访组的脚步,记者先后走访固镇县饮用水水源地、探访张家湖湿地、漫步濠城镇街头,现场见证一份份实实在在的“生态成绩单”。

首站来到固镇县饮用水水源地——胡洼闸。怀洪新河是全县人民的“大水缸”,水源保护责任重大。记者在现场看到,水源地周边已设置物理围网,水体清澈透明。

据县生态环境分局水环境股股长王珏介绍,近年来,固镇县持续推进水源地规范化建设,通过实施土地流转、加装物理围网、在关键点位布设高清监控、引入第三方专业监管等举措,构建起“人防+技防”的立体防护体系。“我们运用无人机、水下红外摄像机等设备,实现24小时不间断巡查,确保水源地安全无死角。”王珏表示,“目前监测数据显示,水源地水质稳定达到或优于Ⅲ类标准。”


随后,采访团抵达张家湖湿地。湖面波光潋滟,水草丰茂,偶有水鸟掠过。这里实施的生态缓冲带构建与生态修复工程已初见成效。据了解,此前相关部门在自查中发现,由于入湖河流沿岸存在农业面源污染,张家湖水质曾一度下降,部分时段甚至降到Ⅳ类。为此,当地采取“源头控制与湖水治理同步推进”的策略。

在主要入湖河流通浍沟入口处构建前置库,有效拦截农田径流污染与农村生活污水;沿河岸种植多种水生植物,持续净化入湖水质。湖面上,数千米长的生态围格将水体划分为若干治理单元,实施分区治理。

固镇县河长制办公室工作人员陈振洋介绍,项目通过构建生态河道、建设前置库、修复湖滨缓冲带和浅水区湿地,系统提升湖泊的自净能力。“我们种植了苦草、睡莲等水生植物,并投放鲢鱼、螺蚌等水生动物,旨在重建健康、稳定的水生态系统。”记者在已完成修复的团结沟段看到,护坡整洁有序,即将开展水生植物种植。曾经恶化的水质正悄然改善,治理区域水体清澈,水草隐约可见,水质可达到Ⅲ类水标准。

最后一站,采访团走进濠城镇。景观大道上游人悠闲漫步,新铺设的花岗岩地面与成片的粉黛乱子草、金黄菊花相映成趣,构成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这一变化,得益于该镇全面推进的环境综合整治。

据了解,濠城镇聚焦群众关切的老旧小区、街巷、农贸市场等区域,实施雨污分流、弱电入地、外立面改造等工程,镇区面貌焕然一新。同时,对沿沱河的12座涵闸开展水环境治理,通过“清四乱”、专项打捞、垃圾科学处置等“组合拳”,累计清理各类垃圾约15吨,河道重现水清岸绿。

“我们严格落实工作责任,坚决杜绝黑臭水体直排沱河,为沱河流域水环境安全打下坚实基础。”固镇县濠城镇农业农村发展中心主任刘国亮表示,按照县河长办要求,村级河长每周巡查一次,镇级河长每月巡查一次,层层压实责任。通过建立问题清单、挂图作战、整改销号机制,确保问题整改不推诿、不拖延,“目前水质稳定达到Ⅲ类标准。”

“我们建立了‘村为主、镇监督’的长效管护机制,通过日常巡查、源头管控与定期‘回头看’,持续巩固整治成效。”刘国亮介绍。如今,三角公园与马田村涵闸已成为展现当地环境治理成果的名片。

秋阳和煦,洒落在固镇的绿水青山之间。从水源地的严密守护,到湿地的生态复苏,再到乡镇的旧貌换新颜,每一个扎实的治理脚印,都汇成惠及民生的“生态答卷”,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静静书写。(谢勋章)


【编辑:柴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