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文明网
五河县:“一村一品” 美丽乡村看得见摸得着道得来
发表时间:2023-11-09 09:34 来源:蚌埠新闻网

大岗村村部前有一片池塘,偶有三两水鸟卧在水面上嬉戏。塘边种着几棵垂柳,微风吹过,阳光透过摇曳的柳条落在池塘里,甚是好看。一旁的亭子里,三五老人晒着太阳聊着天,度过漫长又温暖的下午,惬意非常。


每当经过村部,五河县沱湖乡大岗村村民沈思政脸上总是藏不住的笑意。



这几年,大岗村明显更“靓”了,新修的柏油马路宽阔平整,房前屋后绿意盎然、河沟渠塘碧波荡漾。在废弃坑塘和闲置地块上新建的文化大礼堂现在成了村里举办红白事的热门场所,老沈儿子儿媳的婚礼,就是十月初在大礼堂举办的。


一切的变化,都离不开五河县美丽乡村工作的开展和落实。


“小厕所”里的“大民生”

每当聊起农村环境整治工作,总离不开“垃圾、污水、厕所”三项治理行动。在五河县委农办专职副主任张文君的眼里,环境整治工作最核心的部分还是厕所革命。用他的话说,村庄美不美,关键要看水,而治水的关键,很重要的环节在于“改厕治污”,“厕所是老百姓每天固定要去的地方,既面向家庭,又关系到农村整体水系环境。”


在过去的农村,一般管厕所叫“茅厕”,一个粪坑、两块砖头、三尺见方就成了方便之处。有的农民家里还养着猪,厕所与猪圈相连,污水直接排入猪圈粪坑。夏天蚊虫叮咬、冬天受冷挨冻。


即使“旱厕”条件相当恶劣,不少村民在改厕推进之初,仍有一些抵触情绪。明明是送上门的福利,为啥村民不愿意接受?原来在农村,特别是皖北平原地区,群众有个普遍观点,认为厕所是藏污纳垢之处,放得越远越好,但是现在的改厕要求进院入室,起初群众比较难以接受。


“归根到底,‘改厕’是为了方便百姓生活,只有摸清群众想要啥,工作才能顺利推进。改厕不搞大包大揽,对于群众期盼干的就立即干,群众愿意干的就抓紧干,群众暂时还不愿意干的就放一放、缓一缓。”张文君介绍,不少村民最开始用新厕所或多或少有些不习惯,县里以乡和村为单位建立起管护站服务站点。以沱湖乡为例,全乡共建立管护站2个、管护点5个,工作人员8名,管护服务车5辆,吸污泵20个,为农户提供粪污清掏和厕具维修工作。工作人员实行分区包片,确保群众有清掏和维修需求时可以及时到位。


“一村一品” 塑乡村新风留美丽乡愁

走进头铺镇方台村,乡间小道干干净净,农家小院宁静温馨,一幅悠然恬静的乡村美景映入眼帘。临近傍晚,老刘正忙着在自家院子里择菜,不一会就将满满一筐菜叶子丢进家门口的垃圾桶里。“现在家门口就有垃圾桶,每天都有专人来收垃圾,我们村的环境天天都是这么好!”



晚饭后,方台村村民文化活动广场逐渐热闹起来。广场上灯火通明,伴随着喜庆的音乐,一支支舞蹈队开启了村民们晚间的幸福时光。


“现在晚上咱们农村文化生活丰富得很,跳跳广场舞,在篮球场运动,做啥都行!”头铺镇党委委员赵培笑着说,随着美丽乡村工作的深入开展,头铺镇村村大变样,方台村只是其中的代表之一,新修的村民文化活动广场和公园宽敞明亮,水泥路从村口铺到农户家门口,村民们把家门口废弃的猪圈拆除,根据季节变化种上花卉、蔬菜,是一种与城市风格完全不同的乡村趣味。


“咱们做美丽乡村建设,千万不能套模板,那样留不住乡愁。”张文君介绍,五河县以美丽乡村为抓手,因地制宜,立足村域特点,深入挖掘当地历史、人文、自然、区位等特色元素。



在申集镇莫圩村舞龙非遗传承民俗馆,一红一黄两条龙腾空跃起、共戏一珠,神气十足。从第一代莫万红算起,莫氏舞龙传承至今已到第七代,有近200年的历史。与莫圩村美丽乡村建设同步,2022年,莫圩村舞龙非遗传承民俗馆建成并对外开放。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舞龙馆里不仅详细展示了莫圩舞龙的历史渊源,还可以通过真实的舞龙道具增强对这一特色民俗的了解。


“除了莫圩村的舞龙文化,还有大董村红色爱国教育基地、黄李村水乡文化科普教育基地、大圩村知青小院、大王村楚汉历史文化馆、方台村军事科普教育基地……”张文君掰着指头仔细一算,在五河县美丽乡村建设中,已经形成“一村一主题、一村一元素、一村一特色”,让美丽乡村看得见、摸得着、道得来。



【编辑:侯艳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