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蚌埠网讯 如果说世界是一个美丽花园,残障儿童就是花园里最脆弱的花朵,而特教老师就是这个花园里最不容易的园丁。任职蚌埠社会(儿童)福利院六年来,时晴晴始终秉持“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用勤奋的工作、持续的爱心温暖无数孤残儿童稚嫩的心灵,让孩子们时刻准备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办公中的时晴晴
2017年,时晴晴大学毕业后进入市社会(儿童)福利院从事一线教学护理。相比于传统学校,她面对的是一群有生理或心理缺陷的少年儿童,不仅教学方式和内容迥然有异,而且对老师也有较高的要求,“福利院的孩子与外界的不同,由于各种客观的原因,他们在接受能力上相对欠缺,加之生性比较敏感,这就要求我们既要耐心搞好教学,更要扮演好兼职母亲的角色,让他们找到心灵的慰藉和归属感。”
为同时扮演好老师和母亲的双重角色,时晴晴除了在工作中认真备课、尽职尽责,上好每一堂课,还在课下与孩子们打成一片,主动找他们谈心谈话,带他们去看电影、吃自助餐、参加郊游活动,用一颗赤诚爱心打动和感化他们,帮助他们敞开心扉,用正确的眼光看待外界,为将来融入社会打下基础。
小唐同学(化名)是一名先天兔唇患者,尽管后来做了修补手术,但依然比较自卑敏感,对待老师更是持不合作态度,经常扰乱课堂纪律,让老师无法正常开展教学。担任该同学的班主任后,时晴晴坚持用一片爱心和诚意打动他,虽然也曾遭遇各种挫折和打击,但她每次都会重新振作起来,继续用笑脸对待每个学生。
经过近一年的努力,小唐内心的“坚冰”终被时晴晴所融化,上课再也不扰乱纪律,平时也乐于和老师交流,甚至在得知时老师的生日后,偷偷为其准备了一个小礼物,并专门画了一幅画。“收到礼物后,我当时也感动得落泪,感觉自己付出没有白费,孩子行为转变就是最好的礼物。”回忆起此事,时晴晴依然颇为感慨。
时晴晴(右)在教小朋友写字
2018年,一对来自曹老集镇的俩兄弟因无人扶养,成为事实孤儿被接到福利院。由于长期吃不饱穿不暖,俩兄弟都出现了语言交流障碍,总喜欢低着头呆在角落里。看到他们不愿交流,时晴晴和同事心急如焚,立即动员院里的医生、心理咨询师、护理员共同制定了康教计划。
为了让俩兄弟张嘴说话,她一方面上课多找他们提问,鼓励小伙伴主动与他们交流,另一方面自己动手制作各种发音教具,设计诸如吹羽毛、吹蜡烛、吸水等小游戏,锻炼他们的呼吸气息的能力。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半年努力,俩兄弟从最初不愿开口,到后来愿意交流,再到最后勇于说话,不但完全恢复了语言表达能力,而且性格也变得开朗起来。如今,哥哥已经顺利进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弟弟也变得活泼开朗,不日也将走入社会普通学校。
“特教工作与其说这是一份职业,不如说是一个见证孩子成长的过程。”采访中,时晴晴向记者坦言,自己虽然教育和培养了众多孤残儿童,但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如何让这类少年儿童能够抵御外界干扰,真正融入到社会依然是个重大的课题,唯有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水平,为他们提供持续庇佑,才能让孩子们最终成长为社会有用之才。
为此,时晴晴在工作中除了在专业知识上不断学习,还于2020年代表我市跨专业参加省级“孤残儿童护理员职业技能竞赛”,并取得了个人第一和团体第一的好成绩。此后,她再接再厉,先后荣获“安徽省技能能手”“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以及2022年“安徽省孤残儿童护理员职业技能竞赛”第一名的荣誉。
融媒体记者 贾铁成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