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为营造欢乐喜庆的节日氛围,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五河县头铺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依托“我们的节日·春节”开展了“寻年味品民俗、多彩活动迎新春”系列文化活动,营造了浓浓的年味儿。
民俗分享会 新春寻年味
“年是中华文化的浓缩,年是中国人抹不去的心结,中国年俗有说不完的故事,道不尽的风情。对于每个中国人来说,春节绝对是一年当中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那么,中国春节传统习俗都有哪些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头铺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开展的“我们的节日·春节”春节民俗故事分享活动正在进行……
分享活动在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负责人许艳的娓娓讲述中拉开序幕,她向大家介绍了从“腊月二十三小年祭灶神”到“正月十五元宵节闹元宵”期间都有哪些春节习俗,大家听得津津有味。随后,大家纷纷参与讨论自己了解的春节民俗,活动现场呈现出欢乐祥和的浓浓氛围。
活动现场,镇党委委员、宣传委员孙雷还向大家发出了“移风易俗过春节,文明健康过春节”的倡议,倡导大家要崇尚节俭、婚事新办;厚养薄葬、丧事简办;破旧立新、余事不办;文明过节、弘扬新风等行为。他说:“年俗文化南北各不相同,但有一点基本上是一致的,那就是全家团圆、走亲访友、看望长辈等,愿我们能将这些饱含浓浓亲情和美好心愿的习俗牢记心中,代代相传,弘扬传统文化,传承传统节日。”
巧手剪窗花 民俗润童心
一张彩纸,一把剪刀,一份传承。活动伊始,新时代文明志愿者为大家介绍讲解了剪纸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以及吉祥寓意,让大家在活动中对这一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地了解。
小朋友们在志愿者的示范指导和家长的帮助下,先将红纸进行折叠,然后用剪刀小心翼翼地剪下镂空部分,经过不断地学习和修剪,一张张普普通通的彩纸,在小朋友灵巧的小手中变幻出一件件栩栩如生的窗花,看着自己的“杰作”,大家脸上洋溢着开心幸福的笑容。
巧手绘年画 欢喜迎新春
年画,起源于“门神”,是中国民间传统艺术,寄托了人们对未来风调雨顺、人寿年丰、民安国泰的美好愿望。
活动现场志愿老师首先给大家介绍了年画的文化底蕴,随后志愿者发放制作材料,孩子们跃跃欲试,纷纷拿起画笔,在老师的指导下和家长的帮助下,孩子们如同一个个小画家,运用手中的画笔,用自己灵巧的双手,大胆创作,将自己对新年的印象、向往和憧憬融入一幅幅年画作品中。每个人都画出了好看的年画,绘制出各自独一无二的作品,活动现场充满了欢乐和谐的气氛。
此次活动,让家长和孩子们围坐在一起,一同手绘年画,提前装点了红火喜庆、文明和谐节日氛围!
趣味手工 妙手生龙
活动开始前,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给大家带来了十二生肖中龙的传统故事,带孩子们了解了龙的由来以及中国龙制作的意义等知识,在向孩子们详细讲解了彩龙的制作过程步骤之后,孩子们便迫不及待地动起手来,在家长、孩子的相互配合下,孩子们拆开材料包,你抠图我贴画,相互配合忙得不亦乐乎,不一会儿,一条条五彩缤纷、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的“中国龙”诞生了,孩子们手拿彩龙,表演着各种各样的形状,现场欢声笑语、其乐融融。
迎新送福写春联 翰墨飘香暖人心
写春联、赠福字,墨迹飘香喜迎春。头铺镇各村开展的“迎新春送福字进万家”活动现场洋溢着喜庆祥和的气氛。
各村活动现场翰墨飘香、热闹非凡,书法老师和志愿者们饱蘸笔墨,凝神聚气,下笔如行云流水,没一会儿工夫,一句句寓意吉祥的春联跃然纸上,一幅幅散发着墨香的“福”字展现眼前,笔墨之间流露出大家对新年的美好祝愿和期许。参与活动的村民们兴高采烈地挑选自己心仪的春联和“福”字,相互讨论着挂在哪里更好看,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热情的笑容。“手写的春联更有年味儿,老师们的春联和福字写得太好了,比起集市上买的我更喜欢这些手写的春联。”参加活动的村民不停地称赞着。
一副副春联,一张张“福”字,为2024年新春带来了别样的温暖,也包含着村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村晚”迎新春 乡村年味浓
歌声悠扬辞旧岁,舞姿翩翩贺新春。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深化精神文明建设,建设和美乡村,营造和谐、喜庆的节日氛围。在头铺镇安淮村、八岔村、花木王村举办了3场“大地欢歌迎新春、五谷丰登庆丰年”乡村“村”晚。
活动现场人头攒动、热闹非凡,伴随着喜庆欢腾的音乐节奏,本土乡村文艺人才们通过舞蹈、歌曲、戏曲、小品等近60个节目轮番上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将传统文化与时代特征相结合,唱响了新征程的奋进之歌,舞出了老百姓的幸福生活,为当地村民带来了一场有滋有味的视听盛宴,献上了新春的祝福。
村村演“村晚”,处处闹新春。一直以来,“村晚”深受老百姓的喜欢,它既承载着原生态的乡土文化、民俗风情,又是一个展示和美乡村幸福生活的平台,表达了对乡村幸福生活的期盼和向往。
寻年味品民俗,一系列独特的迎新春活动的举办,既让群众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又营造了浓浓的迎新年氛围。年味的传承还在继续。接下来,头铺镇将持续深入挖掘春节的文化元素和传统习俗,开展内涵丰富、精彩纷呈的迎新春主题文化活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不断提升群众的归属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通讯员:张元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