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大娘,你家闺女快结婚了,宴席方面有什么打算?”最近,趁着天晴,崔素玲与村里“准新人”的家长围桌而坐,商量着婚事。
崔素玲是安徽省蚌埠市固镇县张桥村红白理事会的成员。在村里,她和其他14名成员,一起开展宣传劝导工作,引导群众自觉抵制攀比之风,弘扬文明节俭、个性现代的婚俗新风。
固镇县谷阳镇张桥村红白喜事“新风堂”让群众操办丧事有了新场所。
“崔主任放心吧,婚宴以节俭、温馨为主,就定在新风堂举办,总数不超过10桌。”家住张桥村的吴翠莲说,以前当地摆宴席,讲排场、比阔气。如今,简约新风的婚宴,在村里逐渐成为新潮流。
而村里吹起的“文明新风”,来源于三年前设立的“新风堂”。
张桥村位于城乡接合部,在过去,张桥村谁家有红白喜事,大多安排在县里的酒店,或者在自家院子内,场地不够时,甚至会占用道路、文化广场。
如何解决这一难题?
张桥村党支部书记张会军介绍,2021年,张桥村通过整合一处500平方米的闲置宅基地,改建修缮后挂上“新风堂”的牌匾,打造出一个引领乡村建设弘扬时代新风的特色礼堂。
有了统一的平台,还必须有统一的标准,才能真正刹住“面子风”。村里和村民约法三章,对酒席桌数、烟酒品种、菜肴档次统一标准,设有588元和600元两种套餐,村民可以自由选择。
张桥村红白喜事“新风堂”以教育规劝和示范激励的方式推动婚丧礼俗倡导性标准深入人心。
新风堂建成后,村里党员干部签订移风易俗承诺书,带头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同时组织有威望的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采取“夜访夜谈”等生动形式,帮群众“算账”,让移风易俗的理念深入人心。
如今在固镇,焕发着文明新风气的“村宴”已经不是个例,新风堂早已成为村民们大情小事的首要选择,依托新风堂焕发出的新风气正渐吹渐劲。
乡村建设,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培育文明乡风,厚植乡村文化自信,是建设和美乡村的有力保障。
近年来,固镇县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重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让农民参与乡村治理,把改造传统农村与提升农民精神风貌、树立乡村文明新风有机结合起来。
为了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固镇县持续推动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村容村貌提升等工作,实行“党建+网格管理”模式,形成“党建引领、党员带头、群众参与”共治共建氛围,不断提升乡村“颜值”,擦亮宜居环境底色。
为了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固镇县广泛吸纳乡土人才、百姓名嘴加入理论宣讲队伍,将“大道理”讲成“小故事”,“普通话”讲成“地方话”,源源不断传出文明实践“信号”和“能量”,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为了树立乡村文明新风,固镇县把移风易俗与家庭文化建设相结合,创新打造了“家丰话家风”专栏,通过微视频宣讲形式,充分发挥以全国道德模范张家丰为代表的固镇好人模范群体的示范引领作用,以家风带民风促社风带新风。
既要“面子”,也要“里子”。如今,在固镇,一场场鲜活生动的文明实践活动融入百姓生活;一处处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串珠成链,让文明新风“吹起来”,人民生活“美起来”,群众心田“暖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