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自顺、张夕芳夫妇是龙子湖区解放街道建华社区居民。多年来,夫妻二人将拯救淮河落水者当作使命,信守着“绝不能见死不救”的承诺17年,赢得了无数人的敬重,先后于激流凶险的淮河中挽救21人,用实际的行动守护淮畔一方安宁。2015年3月潘自顺当选“安徽好人”,2020年8月获得安徽省“月评十佳”学雷锋志愿服务个人典型荣誉称号。
坚守承诺——17年挽救淮畔21人
潘自顺和张夕芳的一生,与淮河仿佛有着不可分割的因缘关系。出生在淮河边的他们,父辈就是一名船家。“头戴镬盖帽,身穿破衣裳。白日哼着歌儿运货物,夜晚听着涛声酣入梦。”在文人笔下,渔民的生活闲适而诗意,但实际上,选择了水上人家,就是选择了一生的漂泊。“斤两鱼虾换菜羹,祖宗三代挤一舱”,才是许多年前渔民们生活的真实写照。
夫妻俩第一次救人的经历,还是2007年下岗后,这晚7点多,他们正划着船捕鱼,忽然听到“咚”的一声响,寻声只见一位老人正在水里挣扎,老潘连忙让妻子把船稳住,自己伸手要将落水者拉上船。没想到对方执意不肯上船,“这老人170多斤,又穿着厚厚冬服,在水里一泡身体更重了。”老潘拉得满头大汗,对方就是不从,“叔哎,我求求你了,跟我上岸吧,你要是不在了,你家人可怎么办?”无论老潘是哀求还是责备,投水者依旧要往水里挣。
无奈之下,老潘只得让妻子把船往河岸划,自己用力将他拖到岸边,赶紧拨打110和120,终于成功营救落水者。“完全顾不上多想,几乎是条件反射性的,听到有人喊救命就冲过去了。”潘自顺说。“人命关天,换作别人也会去救的。帮助别人是我们最大的快乐,只要生活在淮河边,救援就一定会进行下去。”张夕芳说。从此,二人守住“绝不能见死不救”的承诺,一诺坚持17载,持续至今。
潘自顺和张夕芳二人虽文化程度不高,但每每遇到这种情况,他们总会用最真挚的话语来开导这些落水者。“我们也就是听听对方倾诉,然后和他们拉拉家常,讲的都是直白的实话”。2018年夏,夫妻俩救起一名投水的女子。“姑娘,有什么事想不开呢?”女子痛哭起来,说和丈夫离婚,孩子被判给男方,婆婆不给探望,她思念孩子心切,这才走了偏激的路。张夕芳经过几个小时不断地劝说、开导,女子才终于打消了轻生的念头,两人直到看到女子离开河岸,才放心离去。
从第一次下水救人至今,淮河哪里水深,哪里水浅,哪里有暗流,哪里有洄水,什么季节水流有多快,潘自顺都了如指掌。只要有人落水,周边群众都会第一时间想到他。“淮河水激流凶险,不熟悉水性,不了解水情,千万不能盲目施救。”潘自顺说。
16年来,他们已经救了21个落水者,每一次下水救人,都是在拿生命做赌注,多年坚持救人的事迹广为流传,很多人说他们是英雄,但夫妇俩始终觉得不值一提。有些被救者每年都会带着礼品来感谢他们,“我什么都不缺,礼物我都让他们拿回去,能来看看就可以了,就是不要带东西来,知道他们生活好好的,我就会觉得心里很高兴。”潘自顺朴实地说。
好人本色——淮河救援会永远做下去
多年来,二人还是建华社区的民事调解员、志愿者、防汛突击队员。
2020年河南普降暴雨,入汛后淮河蚌埠段水位持续上涨,应急响应等级不断提升,面对防汛的严峻形势,身为党员志愿者的潘自顺和妻子张夕芳第一时间找到社区书记,积极要求参加社区防汛工作,社区书记有些担心他们的身体,“您二老都60多了,防汛工作既辛苦又危险,身体恐怕吃不消啊。”老潘拍着胸脯道:“我有渔船,也懂水性,水情如同军情,我既是共产党员,又是志愿者,请放心把任务交给我!”
老潘和妻子深谙水性,防汛经验丰富,已然成为社区防汛突击志愿服务队的主心骨,他们每天都划着渔船循着淮河堤坝进行巡视,观察堤坡、堤脚有无裂缝,以及近堤水面流势变化,偶尔的休息时间,还手把手地教初次参与防汛的志愿者们如何排查处置险情。
在他们的带动下,10多名深谙水性的渔民、邻居、志愿者自愿加入其中,连续14天168小时,多日的高温闷热天气,加上长时间穿着雨靴,老潘的脚都被捂烂了,也不愿去医院看看,“不碍事,这点小伤我简单处理下就行。”
潘自顺说:“我是喝着淮河水长大的,淮河水域也是我们渔民祖辈生活的地方,守护好淮河也是我的责任。”朴实的潘自顺、张夕芳夫妇俩虽然没有豪言壮语,却用朴实的行动铸就着平安淮畔,用无私奉献诠释着淮河湖畔生命的守护者形象。